水晶的形成:从地质奇迹到宝石之美
水晶的形成:从地质奇迹到宝石之美
水晶,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宝石和矿物,其形成过程充满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奥秘。从高温热液到地质变迁,水晶的形成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水晶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产地,揭示这种美丽矿物背后的地质奥秘。
水晶的形成条件
水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充裕的生长空间:水晶需要足够的空间来生长,通常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中形成。
富含硅质矿物的热液: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因此需要富含硅质的热液作为物质来源。这些热液通常是碱性且盐度较低。
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水晶形成的理想温度范围在160°C至400°C之间,压力则需要达到2-3个大气压。
充足的生长时间:水晶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数千万甚至数亿年的时间。
水晶的形成过程
水晶通常以晶簇或晶洞的形式产出,这些晶洞多存在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火成岩或玄武岩中。当富含硅质矿物的流体进入熔岩孔隙,并在适宜的温压条件下结晶沉淀时,就会形成水晶。
水晶的产地分布
水晶的内生矿床主要包括伟晶岩型、热液型和矽卡岩型,外生矿床则常见于砂矿。全球范围内,宝石级水晶主要产于晶洞或伟晶岩脉中,著名产地包括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巴西、德国、俄罗斯、缅甸、阿富汗等。
中国水晶矿床分布广泛,25个以上的省区均有水晶产出。根据成因类型,中国水晶矿床主要分为四种:
- 花岗伟晶岩型:如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查斯台水晶矿床
- 石英脉型:以“水晶之乡”江苏东海县最为著名
- 矽卡岩型:如内蒙古巴林右旗朝阳湾水晶矿床
- 水晶砂矿床:由于水晶硬度较高、不易风化,常形成残积、坡积和冲积型水晶砂矿
中国东海县水晶的形成
以中国东海县为例,其水晶形成于约2-3亿年前的燕山期。当时,该地区经历了海底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形成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加之郯庐大断裂和海泗断裂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空间和温压条件,最终孕育出丰富的水晶矿藏。
水晶的种类
水晶有“狭义水晶”及“广义水晶”之分。“狭义水晶”指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分子结构为晶状结构的晶矿,主要品种有白水晶、黄水晶、粉水晶、紫水晶、茶水晶等;“广义水晶”指所有半宝石,连玛瑙、碧玺等亦包括在广义水晶之列。
水晶的生成速度
平心而论,这样子的环境在自然界中还不是很困难地形成,硅砂、四五百度的温度以及二倍到三倍之间的大气压,让世界各地都能出产水晶,只是质地好坏和大小不同罢了。 那么在一个自然环境下,水晶的生长速度到底有多快呢?这个答案,真的只有天知道!因为,要所有的条件全齐了,结晶才有可能发生。哪怕有硅砂,如果缺水,温度变化,或是地质发生变动,生长的速度就会很慢。以美国阿肯色洲所产的水晶簇为例,从岩底到晶尖部分,不过十多公分而已,科学家用同位素放射比对的结果,估计它的地质年龄超过了四亿年! 而在一个理想的环境里,如人工实验室中,水晶的成长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天大概有0.8厘米,四十天左右可以到达3厘米,四十天左右可以到达3厘米,可以供电子业拿去当晶片使用。 水晶的内包物是如何形成的 最常见的是乳白色、云雾状的,它们的实致是极为细微的硅砂,因为当时的地下水已含有饱和的硅砂成份,太多的硅砂再也溶不进去了,所以留了下来。 至于水晶里常出现的亮亮的晶片,看起来好象是裂痕,据推测,很可能是水晶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地震,所以在结晶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摇动、挤压的痕迹。这晶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形成了极其美丽的彩虹! 如果,在水晶还未形成结晶前的矿床上,本来就生长着其它的矿石,比方说阳起石,金红石,电气石等等,当矿液涌过来的时候,就会把它们全包裹在里面。当水晶结晶后,就可以看到里面有其它不同的矿物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