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总医院研究:双源CT显著提升门静脉高压诊断准确性
西部战区总医院研究:双源CT显著提升门静脉高压诊断准确性
门静脉宽度异常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准确诊断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近期,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汤善宏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双源CT技术:门静脉成像的新突破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Mono+)在门静脉成像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技术通过100/Sn 150 kVp双能量扫描模式,能够重建出不同能量水平的图像。研究显示,在40 keV下,门静脉、脾静脉及肝实质的CT值和对比噪声比(CNR)均达到最优水平,图像质量显著提升。
这一技术突破为门静脉宽度异常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更清晰的影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的增粗情况,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门静脉高压。
临床案例:从影像到治疗
汤善宏教授团队的一例临床病例生动展示了门静脉宽度异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患者为73岁男性,主因“反复头昏、乏力1月,加重伴神志不清1天”入院。经检查发现,患者存在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增粗,其中门静脉主干最宽径约1.5cm,脾静脉最宽径约1.4cm。进一步的320门脉CT显示,脾静脉明显迂曲增宽,并可见脾门区迂曲粗大血管汇入左肾静脉,形成自发性脾-肾静脉分流。
这一发现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由于患者反复出现肝性脑病,且存在巨大的脾-肾分流,医疗团队决定采取手术治疗。通过“脾切除术、脾-肾分流断流术”,成功阻断了异常分流,术后患者血氨水平降至正常范围,肝性脑病未再发作。
诊断新进展的意义
这一病例不仅展示了门静脉宽度异常的具体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新型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识别门静脉异常,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将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