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胃必备:详解附子理中丸的使用与禁忌
秋冬养胃必备:详解附子理中丸的使用与禁忌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我们的胃部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从而引发或加重胃病。在这个季节里,如何保持胃部健康,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款秋冬养胃的“神器”——附子理中丸。
什么是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传统中药,由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它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呕吐泄泻、胸满腹痛等症状。与理中丸相比,附子理中丸多了一味大辛大热的附子,增强了温阳散寒的作用,特别适合秋冬季节脾胃虚寒症状加重的人群。
为什么秋冬季节需要附子理中丸?
从生理结构来看,胃靠近腹壁,没有肌肉、脂肪等物质在外围包裹,很容易受凉,易引起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从现代医学理论看,由于寒冷的刺激,使身体很快进入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很快兴奋,使得胃部的血管痉挛、收缩,胃内血流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胃部易缺血缺氧,容易出现胃痛。
从中医角度来看,当气温较低时,如果腹部不慎受凉,就会使寒邪内克于胃,伤人体中气,引起气机凝滞,导致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肠不适、胃痛发作。而胃寒疼痛分为胃虚寒与胃实寒,两者能如何区分?
胃虚寒:一般都是脾胃虚寒,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胃部隐隐作痛,缠绵不断,喜温喜按,空腹疼痛更甚,进食后疼痛减轻,劳累,进食生冷或腹部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稀。舌苔淡白,脉虚弱。
胃实寒:一般是寒凝气滞,指外感寒邪客于肺腑,寒凝气滞所变现的证候。主要表现是胃痛暴作,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喜温拒按,得温减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舌苔薄白。
秋冬季节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季节。一方面当天气由暖转凉,人们的饮食增加,胃酸分泌也会增加,造成黏膜的损伤,从而引发胃痛、烧心、反酸等症状。另一方面由于冷热气候交替的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肠节律紊乱,容易引起胃炎、溃疡的发生。
附子理中丸如何使用?
附子理中丸的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孕妇慎用。此外,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吐泻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附子理中丸与理中丸有何区别?
理中丸由干姜、白术、党参、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而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增强了温阳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症状更重的情况。桂附理中丸则是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将干姜换成了炮姜,并添加了肉桂,适用于寒邪耗损脾阳,导致阳气无力升发,同时伴有肾阳不足的情况。
秋冬季节,脾胃虚寒的人群越来越多,附子理中丸作为一款经典的中药方剂,因其温中健脾、调理全身的独特功效,成为了秋冬养胃的神器。无论是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还是慢性疲劳综合征,附子理中丸都能通过温补阳气、固护脾胃,改善多种消化系统的不适。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试试这款历史悠久的中药方,让你在这个冬天不再惧怕寒冷,享受健康舒适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