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俱全的湖笔:128道工序打造文房瑰宝
“四德”俱全的湖笔:128道工序打造文房瑰宝
湖笔,作为中国传统毛笔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相传,秦朝名将蒙恬在善琏镇改良了毛笔制作工艺,奠定了湖笔的基础。历经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宋代苏东坡等名家的推崇,湖笔逐渐成为“文房四宝”之首,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卓越品质源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一支真正的湖笔,从选材到成型,需经过八大工序128道小工序的精良制作。其中,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最为关键。水盆工序尤为讲究,需要在冷水中对毛料进行浸洗、筛选、梳理、整形,以确保笔头的整齐与饱满。由于双手需长年浸在水中工作,这一工序通常由女性工匠完成,因此水盆工也被称为“水盆娘娘”。
湖笔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带有“锋颖”的笔头。锋颖是指笔头尖端一段透明部分,是湖笔的灵魂所在。锋颖段越长、越透明越好,书写时能保证墨水均匀、收放自如。据悉,每只山羊只产出三两笔料毛(约150克),其中有锋颖的仅六钱(约30克),而由特长特优的长锋羊毫制成的湖笔每年也不过百支。
湖笔的制作工艺不仅要求严格,更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正如赵孟頫所言,湖笔需具备“尖、齐、圆、健”四德。尖,即笔锋锐利;齐,指笔毫整齐;圆,要求笔头圆润;健,则是笔力劲挺。这些特质使得湖笔在书法创作中能完美展现线条的韵律美。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的传承与保护备受重视。近年来,湖州市制定出台《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全市共有湖笔企业200余家,年产值近10亿元,从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大国工匠”各1人。善琏湖笔厂等机构还设立了湖笔制作技艺体验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让这一千年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湖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承载了文人墨客的才情,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在新时代,湖笔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续写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