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沙家浜》:从历史传奇到舞台经典的60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7: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沙家浜》:从历史传奇到舞台经典的60年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9月1日晚,常熟携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京剧院在苏州举办“甲子回眸 致敬经典”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纪念演出。北京京剧院演员用扎实的功底和浑厚的唱腔,让红色经典之作《沙家浜》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01

从历史到舞台:《沙家浜》的创作传奇

《沙家浜》的故事源自真实历史事件,反映了新四军在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经历,特别是阳澄湖畔后方医院伤病员的英勇事迹。1957年,新四军老战士、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将军口述回忆录《火种》,详细讲述了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畔的斗争经历。这份珍贵的回忆录为《沙家浜》的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1959年,上海沪剧院编剧文牧和党支书兼团长陈荣兰计划创作一部反映新四军在江南艰苦奋斗的现代沪剧。在阅读了崔左夫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和刘飞将军的回忆录《火种》后,他们决定以这两部作品为素材,创作一部抗日传奇剧。不久,现代沪剧《碧水红旗》诞生,后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汪曾祺、肖甲、杨毓珉、薛恩厚组成的创作组,以汪曾祺为主,住在颐和园龙王庙,开始对《芦荡火种》进行改编。仅仅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就把剧本改好了。

02

毛泽东亲自定名: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观看了《芦荡火种》。看完后,毛主席对《芦荡火种》提出了三点意见:

“第一,新四军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第二,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三,戏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装成吹鼓手、桥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这样的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

而在谈到这出京剧的剧名时,毛主席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队伍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既然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 吧。”

03

经典永流传:《沙家浜》的当代传承

2024年9月1日,在苏州举办的“甲子回眸 致敬经典”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纪念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北京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张建峰首演全本的“郭建光”,他坦言,既是幸运也是挑战。“‘郭建光’这个角色格外的难,因为既有文戏也有武戏。”张建峰举例,在武戏中会用到很多的扫腿、旋子等动作技巧,这些都是他学艺后首次在台上使用。

作为剧中“阿庆嫂”的扮演者,领衔主演张慧芳虽非首次饰演该角色,但到故事发生地演出,始终在心里绷着一根弦。她透露,在演出当天,闲暇时间都被她用来默默温习台词与唱腔,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调都精准。

两个小时的京剧《沙家浜》演出,引得场下观众数十次鼓掌叫好。“这场戏听得痛快,看得过瘾!”25岁的王瑀霖,虽是年轻一代,却已是有着六年票龄的资深票友,这次专门从南通赶来看戏。对京剧的热爱源于儿时随爷爷观看马长礼电影版《沙家浜》的经历,那些唱词早已深深烙印在心中。大学时期,他自学《沙家浜》,不仅在学校里演唱过《智斗》的经典选段,更是逐渐沉迷戏曲世界。

“京剧《沙家浜》能够成为‘常青树’,因为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体现。”80岁高龄的徐耀良,被当地人称作“沙家浜活字典”,曾经拜访了很多围绕沙家浜进行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沙家浜这段历史的走红,大家有个共识:“这是对新四军坚持抗日的最好褒奖,让人们记住了新四军留下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史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