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将建百个养老服务中心,助餐助浴服务全覆盖
北京今年将建百个养老服务中心,助餐助浴服务全覆盖
202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总数达到2185.8万人,相比上一年仅增加1.5万人,人口增长趋于平稳。然而,在这微弱的人口增长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达494.8万人,占比22.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更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之刚需”。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北京正积极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破解“老有所养”的难题。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最后一百米”到“家门口”的突破
近年来,北京聚焦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瞄准养老痛点,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通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最后一百米”,让“老老人”居家养老更加安心。
“民以食为天”。在北京,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正得到妥善解决。以海淀区西三旗街道为例,养老助餐中央厨房的投入使用,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中央厨房建筑面积343平方米,由街道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养老服务商进行运营,每天为老年人提供素菜、荤菜、特色面点等12种餐品。老年人只需要花十几块钱,就能吃上一顿营养餐。而且,中央厨房还推出了小份菜服务,让老人吃得好、吃得饱,又能不浪费。
“我们目前已经建设了21个社区助餐点,每天由专门车辆进行配送,还有2个助餐点正在建设中。”中央厨房负责人郝圆媛介绍,这样的社区养老助餐网络,大大方便了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那些高龄、行动不便的“老老人”。据统计,北京已发展类型多样的养老助餐点2100余个,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的转变
2024年,北京将建设100个集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统筹调度、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照护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解决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在朝阳区来广营乡养老服务中心,新建成的助浴室宽敞温馨,让人眼前一亮。洗澡,是许多高龄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心愿。但由于家中不具备条件,或家属缺乏照护能力,这个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而在来广营乡养老服务中心,不但可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浴,还能提供上门助浴服务。
“卧床不起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助浴服务。”来广营乡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赵倩介绍,院内特别安装了天轨移位系统,可以将重度失能老人安全地转移到助浴室。这套装置如同轨道,有了这套移位系统,为“老老人”洗澡将不再是难题。
升级后的来广营乡养老服务中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设有社区餐厅、老年学堂、托养服务区、医养服务区、综合服务区“五大功能区”。中心还新搭建了一个“服务台”,整合地区优质为老服务资源,协调调度养老服务。在大厅的智能屏幕上,显示着来广营乡的实时服务开展情况。据了解,中心目前围绕“老老人”的服务需求,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床前照护、巡视探访、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内容,月服务量达1.54万人次。
政策支持:从“基本保障”到“普惠服务”的升级
为解决好“老老人”及其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养老问题,北京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2024年,北京继续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惠及330余万名退休人员,并从今年1月份起补发养老金,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当月和补发的养老金将于7月15日发放到位。
在解决“就医难”方面,北京加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健康指导、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等服务,积极推动将居家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服务体系。
未来展望:从“应对挑战”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正持续聚焦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加强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打通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入户上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
未来,北京将以街道、乡镇为基础单元,结合区域“老老人”分布,统筹布局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逐步整合辖区为老服务资源,促进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在加强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北京将持续聚焦“老老人”的服务刚需,推动服务项目清单化、程序标准化、价格公开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北京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北京正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积极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