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死30万患病:三聚氰胺事件如何改变中国食安监管
6死30万患病:三聚氰胺事件如何改变中国食安监管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该事件不仅导致30多万婴幼儿患病,6人死亡,还引发了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深刻反思。时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奶业一个永远的伤疤,不仅给中国奶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更给我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事件回顾: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危机
2008年5月20日,多名婴幼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导致患上肾结石,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关注。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涉及多家奶制品企业,累计影响30多万婴幼儿,共有6人死亡。国务院迅速启动国家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机制,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当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诸多漏洞。时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回忆称:“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这段时间里,我国奶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数量增加,加工能力变强,而奶源出现不足,供需矛盾立马出现。于是出现了牛奶造假、掺水的现象,当时掺水比例是1:1,就是一吨牛奶加一吨水进去,变成两吨。但加水后牛奶的各个指标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家要求的蛋白含量下降。为了保证蛋白含量这个指标、达到验收合格的假象,添加东西成为了必然。三聚氰胺成为当时添加的主要物质。”
监管改革:从分段管理到单一组织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同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各部会的协调组织。
然而,叠床架屋的政府体制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例如,2011年沈阳市毒豆芽事件中,工商、质监和农业部都互相推诿,坚持此食安事件应属于其他部门。因此,2013年我国转向单一组织管理模式,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所有食安管理机构,仅保留农业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和食安标准制定。
当前状况:挑战与应对
尽管监管体系不断改革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据统计,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仍受食源性疾病危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强调“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并呼吁各方做好应对意外食品安全事件的准备。
政府层面,应制定和完善国家食品安全应急计划,加强食品控制系统,确保及时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业者需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行业间合作与信息共享。消费者则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正确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应对方法。
启示与展望
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带来了深刻变革,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安全的食品环境。
正如王丁棉所说:“最值得兴奋的是,我国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信心在逐步恢复。现在,中国奶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都有所增长。”这一事件也促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