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噪音、光污染:心血管疾病的三大环境杀手
PM2.5、噪音、光污染:心血管疾病的三大环境杀手
最新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不仅是呼吸系统的敌人,还直接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大气中的PM2.5颗粒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紊乱,甚至直接损害心肌。此外,噪音污染和光污染也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间接加剧心血管负担。这些“非传统因素”正逐渐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加强环保意识和个人防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PM2.5: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强调,相比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更容易长时间悬浮在空中,由于它粒径小,吸入几率变得更大,它可抵达肺的深部,深入下呼吸道,甚至穿透肺泡膜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研究表明,PM2.5可影响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PM10可进入人的鼻腔及气管,而 PM2.5除了能进入肺部,还能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增加动脉硬化、血脂升高的风险,导致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
首都医科大学段军超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线粒体功能紊乱是PM2.5诱导心血管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PM2.5可引起心肌细胞铁稳态失衡,诱发铁自噬与线粒体自噬之间的信号通路串扰,导致线粒体损伤,进而引发心脏功能障碍和心脏损伤。同时,PM2.5暴露还可引起血管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自噬,干扰线粒体正常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纤维化发生。干预研究揭示了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Q可有效缓解PM2.5诱发的心血管毒性及损伤效应,提示靶向线粒体治疗对大气污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实际上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噪音污染: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研究表明,高强度噪音会导致血压升高并增加心率,干扰正常的血液流动,长时间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还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对于可塑性更大的儿童,生活噪音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大,特别是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器官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光污染: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健康
光污染、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脏猝死”。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饮用水,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交孤立和消极行为(如不健康饮食或吸烟)共存,形成恶性循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表示,如果患者的病因在传统风险因素中找不到,可考虑这三者。相互作用,加剧伤害环境污染因素日益加剧。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污染已成全球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此前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PM2.5和臭氧)造成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0%~8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心血管的伤害在近些年备受医学界关注。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研究称,高浓度的PM2.5会使血压升高,引发冠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心肌组织改变。另外,随着全球变暖持续,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或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这些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的血管内皮就会受到损害,促使动脉硬化早发,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若再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不良结局。2023年《柳叶刀》曾刊发研究显示,社会压力、孤独和社会隔离等“情绪污染”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特别在新冠疫情后,该问题在全球更加显著。另一项纳入52个国家心血管患者数据的研究显示,慢性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翻倍有关。
“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和感染性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会通过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加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欧洲心脏杂志》刊发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引起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紊乱;声光污染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的应激激素失衡、破坏昼夜节律,加剧睡眠剥夺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
两位受访专家指出,“三大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觑,所有人都需防范,特别是承受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和学生、体弱多病且独居的老人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