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年轻人的昆明,却留住了打工人?
留不住年轻人的昆明,却留住了打工人?
昆明,这座被誉为“春城”的城市,近年来却面临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它似乎难以留住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却成为了众多打工人的心仪之选。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城市密码?
上周五刚刚聊完了“昆明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转头就看见了三联生活实验室的《打工人移居的尽头,为什么是昆明》一文。两篇文章虽然看似观点不一致,但其实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因为篇幅的问题,上一期中我并没有讲得很具体,那这一期就当作“昆明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2.0”吧。
在开始之前,没看过的观众老爷们,可以返回去看看,这里我就简单总结一下,昆明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原因就是昆明的就业环境不佳、收入和消费不匹配。这里指的年轻人,如果要严谨划分的话,其实是指那些非昆明本地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又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或是过上差不多还算不错的生活,这一类的年轻人。毕竟,如果你什么都不管,就死活要留在昆明,那也是你个人的自由。
昆明其实比较适合的是,家庭条件比较富裕,或是在昆明有固定的居所,事业上没啥要求,能正常生活就行的这一类年轻人。
因为说到底,生活的底气还得是有钱。
昆明虽然网上被评选为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但本质上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二线城市。昆明的平均薪资在全国二线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与一线城市相比差距显著。同时,昆明的中高端就业岗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寻求职业发展的年轻人的需求。
说白了就是昆明适合生活,不适合奋斗。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想要这份选择权的前提是得有钱。钱、钱、钱全是钱,虽然听着很俗气,但这就是现实。
根据昆明市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昆明的人口流动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年轻人口增长缓慢,而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一方面,这与当前社会生育率低有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也恰恰证实了昆明确实留不住年轻人。
所以事实就是能留在昆明的年轻人,真为的是“春城”“花都”气候宜人这些浪漫的理由留下来的吗?我认为这类型的人肯定有,但始终不是大部分。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挣扎于第一阶段:物质基础,因为大多时候,你顾不上那些浪漫的理由,只顾得上生存。
但是昆明又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留不住年轻人,却又留住打工人。这里打工人中既包含年轻人,也包含中年人等等,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文章中提的“年轻人”时就是年轻群体。
近几年来,很多一线城市的打工人,正在涌入昆明。正如三联生活实验室所提到的:“在北上广定居可谓是史诗级的难度,资源多但挑战巨大;而县城生活虽然会更轻松,但毕竟资源匮乏,而在昆明安家,挑战程度则刚刚好。”
他认为,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选择一座宜居城市,无非是在低成本和高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整体上看,昆明各方面的资源虽然不及一线大城市丰富。但它能脱颖而出,在于综合性价比很高。比如:昆明气候宜居四季如春,既有城市的便利,也有生活上的轻盈感,既能容纳理想主义者的幻想,又为务实派提供了扎根发展的土壤。
但是他的文章,把昆明形容得过于乌托邦了。
昆明虽然发展速度相对一线城市是有些缓慢,但内卷和加班也是无处不在。尽管昆明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但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竞争压力同样巨大,加班文化也并不罕见。此外,物价也不是所有的都这么低,尤其是房价,在同类型的二线城市中,昆明的房价一定是偏高的。对于那些希望拥有自己住所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然而,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一线城市快节奏、高成本生活的人来说,昆明那确实是舒服多了。
如今的大环境下,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我并不认同“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一类的话。钢铁受到其承受范围之外的压力时都会变形,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呢。在高压下,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选择了“躺平”。昆明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项之一 ,彻底远离一线城市,换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和生活节奏,给人生来一次彻底的重启。
大城市往往是挣钱的沃土,却未必是生活的乐园,而昆明也许成为了一线打工人的“乌托邦”。
一线城市以其快节奏、高强度和高收益为标志,成为年轻有为、充满干劲人士的理想舞台。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力和精力可能逐渐不支,同时还要面对不断涌现的年轻竞争者的挑战。
因此,许多人在30岁之后,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便拥有了选择生活方式的底气。他们或选择继续在一线城市攀登事业的高峰,或决定转换跑道,前往其他城市,探索并享受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景,就比如——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