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法国学者新著详解俄罗斯帝国起源: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9: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法国学者新著详解俄罗斯帝国起源: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帝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9世纪的留里克王朝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尼古拉二世。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俄罗斯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挑战,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埃莱尔的著作《俄罗斯帝国史: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关于俄罗斯历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集中在近现代史,尤其是从拿破仑战争到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而对于更早的历史,如彼得大帝之前的时代,读者了解相对较少。埃莱尔的这本书则将重点放在了俄罗斯帝国的早期历史,详细探讨了从古代到彼得大帝之前的千年历程。

俄国的大草原是亚洲大草原的延伸,与匈牙利大草原相连。从黄海到巴拉顿湖的广阔草原上,游牧民族自史前时代起就不断迁徙,寻找牧场。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如波浪般在大草原上蔓延,将原有的居民驱赶,而这些居民又将更弱小的游牧民族赶走,占据他们的草场。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访问了布格河右岸的希腊殖民地奥尔比亚,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的最初居民。据他记载,公元前1000年至前700年生活在黑海沿岸的辛梅里亚人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随后到来的是斯基泰人,他们因众多墓葬品而闻名:黄金珠宝、餐具和武器。斯基泰骑士勇猛的形象流传至今,成为后世俄罗斯人模仿的对象。

斯基泰人被来自中亚的萨尔马提亚人驱赶,后者同样属于印度-伊朗语族。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马镫、长矛和长刀,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占据了大草原。波兰语中至今保留着“萨尔马提亚人”一词,用来形容长髯飘飘的人。

后来,日耳曼部族中的哥特人从波罗的海地区南下,东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与顿河之间建立了国家,首次将波罗的海和黑海连接起来。4世纪末,哥特人被匈人(属于突厥系)驱赶,匈人迅速占领了伏尔加河与多瑙河之间的广大草原。5世纪中叶,国王阿提拉甚至进军至罗马城下,欧亚帝国的轮廓初现。阿提拉去世后,他的王国迅速瓦解。随后,来自亚洲的阿瓦尔人(又称奥布雷人)进入这片地区,四处劫掠,迫使南俄平原上的定居部落、日耳曼人和意大利人臣服。有趣的是,俄语中“像奥布雷人一样消失”意味着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他们来去匆匆的特性。

这些游牧民族的不断更迭,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变动不居的印象,持续数世纪之久,空间上涵盖了喀尔巴阡山到高加索地区。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究竟谁是这片土地上的永久居民?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斯拉夫人在哪里,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历史学家们争论已久,资料的稀缺使得争论更加激烈,还掺杂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各种解释层出不穷,但成文资料极为有限,仅有一些旅行者的叙述、拜占庭或哥特史学家的简短提及,语言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也无法完全弥补这一缺憾。历史本质上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考古学、语言学和古币学只能作为辅助。

12世纪初,僧侣涅斯托尔撰写了《往年纪事》,这是现存最早的俄国史书,对研究罗斯历史的学者来说是主要的信息来源。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认为涅斯托尔是“斯拉夫派”,而当代历史学家列夫·古米廖夫则认为他是“西方主义者”。这两位俄国历史学家在12世纪同行的描述中使用了这两个词,揭示了俄国历史中的巨大矛盾。

尽管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者对罗斯初期历史的看法基本一致。《往年纪事》开篇就提出了关键问题:“……俄国的大地是否由此开启?”根据《往年纪事》的记载,从喀尔巴阡山到第聂伯河的地区是斯拉夫先祖的故土。6世纪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和哥特史学家约达尼斯最早提到了安特、威内狄和斯克拉文斯拉夫部族,他们因游牧部族的压迫而迁徙。逃跑的阿瓦尔人将喀尔巴阡山分水岭处的居民赶走,导致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人之间的联系中断。语言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采用了“国王”(kral、krul)的称号,而东斯拉夫人则从东方民族那里借用了“可汗”(khakan)一词。

从6世纪末到9世纪初,斯拉夫人在伊尔门湖和黑海西北岸之间的盆地持续定居。《往年纪事》提到了15个部族,他们各自划定了疆界,边界多为河流。第一个提到的部族是波良人,他们定居在第聂伯河沿岸,首都就是基辅。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往年纪事》中提到两个标志俄国历史开端的事实:一是6世纪在喀尔巴阡山创建的庞大斯拉夫部族军事联盟,二是东斯拉夫人定居的平原被分为森林区和草原两个部分。

第聂伯河成为东斯拉夫人领土的中轴线,这条“皇家大道”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动脉。希罗多德称赞这条河流及其周边的丰富物产,包括肥沃的草场、甘甜的河水、丰富的渔获和盐土层。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这条商路就被希腊移民利用,如奥尔比亚、赫尔松、泰奥多西亚和法纳戈里亚等地。

《往年纪事》中最有争议的记载是关于862年的“诺夫哥罗德邀请瓦良格人”的事件。据记载,斯拉夫人在摆脱了索取贡品的瓦良格人后,内部发生争执和内战。诺夫哥罗德的居民决定邀请外国君主来统治他们,派遣使者前往斯堪的纳维亚。三个兄弟—留里克、西涅乌斯和特鲁沃尔—响应了邀请,在亲兵的护卫下到达。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的王公,建立了统治基辅和莫斯科数百年之久的留里克王朝。西涅乌斯和特鲁沃尔也建立了自己的公国,亲兵成员阿斯克尔德成为基辅王公。

这段历史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衡量俄国人“爱国主义”程度的标尺。1749年,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院士格哈德·弗里德里希·米勒基于泰奥菲尔·西格弗里德·拜耶的研究,提出基辅罗斯是由诺曼人创建的理论。这一观点引发了强烈反对,甚至导致米勒的研究成果被销毁,被禁止从事俄国古代史研究。

这场争论延续至19世纪和20世纪。在对德战争最激烈的时候,院士鲍里斯·格列科夫认为“邀请瓦良格人”的理论是不爱国的行为,声称强大的俄国早在6世纪就已存在。斯大林去世后,官方对俄国古代史的观点并未改变。1963年,安德烈·阿马尔里克因撰写《诺曼人和基辅罗斯》而被莫斯科大学开除。1978年,院士德·利哈乔夫在为《往年纪事》作注时强调,留里克等人的传说“纯粹是作者的假设”。

《往年纪事》的描述存在诸多混乱之处。涅斯托尔提到诺夫哥罗德的使者被派往“大海的另一边”,但具体地点并不明确。随后他又澄清说:“他们来到了瓦良格人那里,也就是罗斯人那里。这些瓦良格人号称罗斯人,就像有的人被叫作瑞典人、诺曼人、盎格鲁人一样……”这引发了更多问题:是否真的邀请了外国人来统治?如果是,是谁?为什么涅斯托尔将瓦良格人和罗斯人等同?罗斯这个词的起源是什么?最初的俄罗斯名称从何而来?斯拉夫人和罗斯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了解开这些历史谜团,新的假设和理论不断涌现。有研究认为,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斯拉夫部族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6世纪起,德国编年史家在吕根岛上记载了一个名为罗斯的斯拉夫部族。因此,可以假设斯拉夫-罗斯人来到了诺夫哥罗德,但他们的亲兵中也有维京人。他们定居后,向南扩展至第聂伯河,建立了基辅国。哈佛大学教授、乌克兰裔美籍学者奥梅利扬·普里察克提出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理论。他依据6世纪至8世纪的阿拉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发现在罗马的高卢地区和罗德兹周边有罗斯人活动,8世纪时被称为鲁特尼奇斯人(Rutenicis),法语中称为鲁西人(Rusi)。阿诺德·汤因比则认为“罗斯”一词源自瑞典语Rodher,意为“桨手”。

对旧俄史的研究虽然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最终答案,但可以拓宽我们对过去的认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9世纪,罗斯进入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编年史家、回忆录作者和旅行者不仅提到了斯拉夫部族,还描述了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居民的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60年6月18日,俄罗斯人驾驶二十艘船只包围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后于6月24日悄然离开。

罗斯的突然出现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是有其逻辑的,这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将地中海分割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两个区域。阿拉伯人从9世纪开始的扩张使地中海成为他们的领地,中断了西方的商贸通道。因此,商人转向北方,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包括北海、莱茵河和波罗的海。

《往年纪事》详细描述了“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的通路”:他们沿着第聂伯河南下,将船只拖至洛瓦季河,然后进入沃尔霍夫河、涅瓦河,到达“瓦良格之海”(波罗的海),再前往罗马、君士坦丁堡和黑海。

《俄罗斯帝国史: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一书按时间线索,讲述了俄国从留里克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的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现了俄国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书中详细描述了留里克的奠基、沙皇制度的形成、彼得大帝的改革、叶卡捷琳娜的统治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引用了大量罕见的俄国古代编年史资料,对现当代历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辛辣的点评。这本书是作者米歇尔·埃莱尔十余年研究的成果,全面展示了俄国丰富而伟大的历史。

本书信息

《俄罗斯帝国史: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

[法]米歇尔·埃莱尔 著

张竝 译

译林出版社·译林方尖碑

2023年12月

作者简介

米歇尔·埃莱尔(1922—1997),俄裔法籍历史学家、记者、作家,俄国史和俄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在罗蒙诺索夫大学与巴黎第四大学获得历史学与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巴黎第四大学斯拉夫语言和文明系任教。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俄、日等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他曾获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银质奖章。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