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调养心灵胜于治疗身体,清代名医尤乘的养生智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12: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调养心灵胜于治疗身体,清代名医尤乘的养生智慧

《寿世青编》是清代名医尤乘所著的一部养生保健著作,书中提出了“治疗身体不如调养心灵”、“消除疾病不如自我疗愈”、“药物治疗不如食物调养”等理念,对后世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乘,字生州,是江苏苏州人,曾师从名医李中梓,精通针灸、气功和养生之术,在太医院任职多年。他在《寿世青编》中对保健养生等方面有深刻的见解。

治疗身体不如调养心灵

尤氏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心是生命的根本,精神的源泉”,“所以心神清明则身体安宁,以此养生则能长寿”,“心神不明则十二脏腑危急,气血通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会遭殃”。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却不懂得调养人的心灵,这就像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不探究病源而只攻击病状,想要疾病痊愈,怎么可能呢?殊不知疾病由心生,灾祸由人作。佛家说一切唯心造,确实不假。因此人的七情六欲内生,正直的本性被颠倒,以至于大病缠身,这绝非药物所能治愈。因为药物能治疗五行生克所影响的身体,但不能治疗无形的七情六欲;能治疗七情所伤害的气血,但不能治疗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常的变化。”(《勿药须知》)他明确指出:七情所伤“药物所能治疗的,只有一半,另一半则完全与药力无关,关键在于心药。有人问:'什么是心药?’我引用林鉴堂的诗说:'自家的心病自家知道,起念还应把念头医治,只是心生了心才作病,心若安哪有病来时’,这就是所说的心药,用心药来治疗七情内生之病,这就是调养心灵。”(《勿药须知》)这充分说明了七情致病,治疗身体不如调养心灵的观点,为后世的养生、治病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消除疾病不如自我疗愈

尤氏在查阅了历代医书后认为:“其关键在于预防疾病。然而《内经》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疗有病的不如治疗无病的,治疗身体不如调养心灵,我认为让别人治疗,还不如先自我疗愈。”(《勿药须知》)自我疗愈的方法有很多,尤氏认为以导引行气的方法最为有效。因为精气神是人的三宝,而且“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形体是神志的居所,气清则神爽,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神去则形体腐朽。人以气为道路,道以气为生存,生与道共存,则能长生久视。”(《养神气铭》)又“人身之神,出入本来就没有固定,在治病时,极尽思考,还有更深的层次,如果能行功,则神随气转,神不外驰而安定。”(《定神论》)因此他提出采用“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积气开关,必定有起死回生的效果,久而久之则任督二脉通畅,水火升降形成既济,以前生病的根源被彻底斩断,此后真元之气源源不断。”(《导引却病法》)通过导引行气,积气开关,调理任督二脉,达到君火明亮,相火归位,水升火降,阴阳平衡。

尤氏深入研究各家功法,提炼其精华创编了“十二段动功”。“十二段动功”体现了辨证施功的特点,有补有泻,通过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其中他对以下几式最有心得,如第六式托天,以两手握拳,用鼻子吸气运至头顶,即向天托起,然后随势放到左右膝上,每边做3次。可以去除胸腹中的邪气;第七式左右开弓,这个方法要闭气,将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引状,两眼看着右手,左右各做3次。可以泻三焦的火,去除臂腋的风邪积气;第八式摩丹田,将左手托着肾囊,右手擦丹田36次,然后左手换转如前法。可以温暖肾脏、补益精气;第十式擦涌泉穴,方法是用左手把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左右交换,各36次,能沟通心肾,防止早衰,固本培元;第十二式洒腿,脚不运动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畅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共7次,左右交换如前。如果能坚持不懈地练习十二段动功,既能收束心猿意马,使神清气爽,又加强了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达到神气合一,收到养精蓄锐的效果。导引行气确实是自我疗愈的精髓。

为了便于自我疗愈,《寿世青编》收录了许多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功法,如一擦一兜,左右换手,做九九八十一次,真阳不走的“固精法”。肝若(吁)时眼睛睁开,肺如(呬)时双手上擎,心(呵)时顶上连叉手,肾(吹)时抱取双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的“静功六字却病法”,并说明了练法及功效。另有春(嘘)明目大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呬)定知金肺润,冬(吹)惟令肾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让口耳听见,其功效胜过保神丹的“四季却病六字诀”。还有人们熟悉的“小周天法”。“调息法”是“静功中最上乘的方法”,认为:“能勤加练习,静中会出现种种奇特的景象,甚至可以明心见性,不仅仅能养身全生而已,呼吸出入绵绵不断,若存若亡,神气相依,这是真息,每一息都归根,自然能夺取天地的造化,这是长生不死的妙道。”(《寿世青编》)尤氏在详细介绍了各种功法、效应后,反复强调:“既然已经练习了运气功夫,又加上了动功,再配合静功,那么胸膈就会舒泰,气血就会流畅,多年的顽疾也会因此消除。但如果心中不清净,或是预料将来,或是追悔过去,或是为了钱财,或是为了声色犬马,或是为了意气之争,种种杂念纠缠不休,扰乱心神,那么就会欲火内生,气血再次失调,以前的功劳就全都白费了。”(《清心说》)要想练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斩除“酒色财气”,切实做到“淡泊名位”、“廉洁财物”、“减少色欲”、“节制饮食”、“消除嫉妒”、“摒弃虚妄”。如果这六样还存在,不能自我控制,那么即使念诵道经也是徒劳,身体已经衰老,怎么还能挽回呢?(《清心说》)心不正则气不顺,这些为练功及纠正偏差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药物治疗不如食物调养

养生保健需要自我疗愈,导引行气是首要的,但也不排除药物、食物以及其他养生方法的综合运用。尤氏认为:“所有疾病将要痊愈时,外表和内在的气血都有所损耗,脏腑精神也受到损伤,身体虚弱,倦怠无力,这是常见的现象。此时应该安心静养,调和脾胃最为重要。要防风寒,慎起居,戒恼怒,节饮食,忌房劳,除妄想,这是关键。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即使是良医也难以奏效。”(《病后调理服食法》)这里概括了从精神上的保养、持之以恒的练功、饮食起居的合理调节、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避免外邪侵袭等养生要点。其中尤其以饮食调理最为重要。尤氏认为:“万病都从口入,怎么食物反而能治病呢?因为草木药石得到了五行中的偏气,就像人得病一样,是因为五脏有偏盛,所以气血也有偏倾。因此用偏气的药物来治疗五脏偏盛的气血,使其回归正常。然而中病即止,不可过度,过度则药物反而能生病。所以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五谷得到了五行中的正气,还有这样的说法:饮养阳气,食养阴气,《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这些。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血气调和,就能长有天命。何况现在的人忽视这些,只知道药物能治病,不知道在饮食起居之间自我省察,也能祛病延年。古人的食疗方法,有很深的含义,注重养生的人应该借鉴。”(《病后调理服食法》)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是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这本书中,尤氏精选了110个食疗方,大部分选自医书及养生专著,如《养老奉亲书》中的“甘蔗粥”,《本草纲目》中的“粟米粥”、“胡萝卜粥”,《食医心鉴》中的“阿胶粥”。一部分为尤氏在医疗实践中首创,如“干姜粥”、“茴香粥”。一部分食疗方源自民间的传统验方,比如大家熟知的“绿豆粥”和“清米汤”。而另一部分则来自古代宫廷的御膳食谱,例如“理脾糕”和“黄鸡馄饨”等美味佳肴。在制剂形式上,药粥占据了46种,此外还包括汤、膏、丸等多种类型。这些食疗方根据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以及气、血、痰、阴虚、阳虚、各种虚症进行分类,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调理脾胃门”专章。对于每一个食疗方子,都简要地介绍了其组成成分、功效作用以及具体的制作方法。这些食疗方法效果显著,正如尤氏在《病后调理服食法》一书中所言:“上述这些方子,它们治疗疾病的效果,甚至超过了药物。人们通常只知道药物能治病,却不知道食物同样也能治病。孙真人曾说:'医生首先要了解疾病的根源,知道病因所在,然后先用食物来治疗。如果食疗无效,再考虑使用药物。’这些食疗方不仅适合老人和小孩,对于那些注重养生以及长期患病而厌倦药物的人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气功与养生之道都非常有益。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寿世青编》这本书中有些章节,比如《卧时祝法》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而《煎药有法》则过于拘泥于繁琐的清规戒律,这些都是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应该摒弃其中的糟粕,吸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

所以,《寿世青编》是一部在气功、养生、保健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著作。大家不妨去仔细研读一下,相信定能从中受益匪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