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迎突破:溶栓药物增至4种,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脑梗塞治疗迎突破:溶栓药物增至4种,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脑梗塞,这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如今迎来了治疗新突破!最新研究显示,溶栓治疗在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重组人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溶解血栓,使阻塞的血管重新通畅,从而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缓解率。此外,降脂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也是脑梗塞的重要辅助手段,共同助力患者康复。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脑梗塞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新研究进展
最近,在海口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和《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这些新指南带来了四大突破性进展,为脑梗塞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溶栓药物从“1”到“4”。中国科研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三种新型溶栓药物。这些药物不仅优化了生产工艺,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还解决了传统药物依赖进口、费用高、经常断药等问题。
其次,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到24小时。通过istroke人工智能工具,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半暗带,从而将溶栓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这意味着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患者致残率有望降低9%。
第三,动脉取栓治疗适应人群扩大。最新研究表明,动脉取栓治疗对大核心梗死患者同样有效,这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
最后,优化卒中诊疗模式。通过建立急诊卒中单元,将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及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组织化管理,结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等技术,患者治疗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大大降低了致残率。
溶栓治疗机制
溶栓治疗是目前降低脑梗塞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有效的手段。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使血管内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脑功能。据国内临床试验证实,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43%的人可在90天时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后遗症。
辅助治疗方法
除了溶栓治疗,降脂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也是脑梗塞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脂治疗方面,PCSK9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降脂药物,通过抑制PCSK9蛋白的功能,增加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从而降低血液中的LDL-C水平。研究显示,PCSK9抑制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卒中复发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方面,选择科学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缺血性卒中复发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进行二级预防。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病24小时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考虑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需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增加出血风险。
临床应用和前景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指南为脑梗塞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在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阶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在内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残疾。2023年12月,由中国卒中学会发起的“缺血性卒中新再灌注治疗时代的海口宣言”提出,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提升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设一系列落实新指南的国家体系,包括建立覆盖全国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培训中心、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安全监测与反馈系统等。这些举措将为实现2030年“所有二级医疗机构都能开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比例提升至80%”“动脉取栓治疗率提升至30%”“再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脑梗塞的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溶栓药物的突破、时间窗的延长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将获得更有效、便捷的治疗机会。这些进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脑卒中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这些新方法的普及和应用,脑梗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望进一步降低,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