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对孩子的影响
童话对孩子的影响
童话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深入探讨童话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童话培养健全的人格。
童话对孩子影响很大,倘若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听过童话,长大后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表现不是很明显,但真实存在。而听着童话成长的孩子,似乎人格更加完善,也懂得社会的规则,不会轻易干一些突破边界的事情。
童话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自由翱翔,同时也能启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自己寻找故事,甚至自己编造故事。童话会把孩子身边的动植物虚拟成人格化的东西,让它们具备人格,会和人一样说话,做事。如此一来,孩子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就不是那么冰冷生硬,而是充满温情。孩子们更喜欢人格化的动植物,而不喜欢没有人格冰冷的动植物。他们看到牛羊吃草,自己也要吃草;看到母鸡下蛋,自己也要下蛋。大人千万不要笑话孩子的幼稚行为,而是要看到孩子把自身意识投射到外界环境中的认知规律,看到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成大人的,也都有过孩子的幼稚行为,似乎没有经历那个阶段,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刚刚认识世界,对世界感觉新鲜,要扩展思维,充分想象。如此一来,童话就起着引领作用。在童话中,很多动植物都成了人格化的东西,小白兔、小山羊都是朋友,而大灰狼、大老虎就成了不友好的东西。白杨树、柳树都是友好的东西,而带刺的酸枣树、刺槐就不是那么友好了。起码,孩子可以在童话中趋利避害,认识到什么对自身有利,什么对自身有害。倘若把自身代入到童话中,孩子们就会在童话世界中遨游,成为童话世界中的一员,有利于构建自己的思维世界。
童话可以温暖孩子的性情。家里人给孩子讲童话,一般都要绘声绘色,还要在孩子睡觉前讲故事,其实就是讲童话。孩子在睡前接受童话教育,不仅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魅力,而且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长期熏陶,孩子会形成自己的认知世界,对世界比较友好,而对于一些危害自身的动植物,则要“敬而远之”。他们不会分辨好人和坏人,却会分辨童话世界中的好动物和坏动物,好植物和坏植物。当他们认识到童话世界中的好与坏的时候,就会向社会方面迁移,逐渐认识到兔子一般的人,狼一样的人,白杨一样的哨兵,柳树一样的女人等等。可以说,童话世界是孩子们脑海中建构起来的,而这种建构,除了大人灌输,就是孩子自己学习,自己灌输。可贵之处在于,大人没强迫孩子建构童话世界,而是在温情地讲故事话语中体现了童话世界的魅力。孩子们徜徉其中,会在意识中建构不同的童话世界。谁和谁的童话世界也不一样,都带有个人思维的鲜明印记,也都带有不同的人文情怀。
童话可以让孩子获得勇气和自信心。一般来说,童话大多宣扬正能量的东西,而且到结尾一定是善良战胜了邪恶,让孩子们看到希望,看到正义必胜的真理。虽然社会上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写童话的人还是要坚持正义必胜的原则,要让孩子们看到邪恶必将被正义战胜,也必将走向消亡。无论是《东郭先生和狼》还是《三只小猪》的故事,都能体现正义战胜邪恶的原理,也都让孩子们树立了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即便只是刻意编造的,并不真实,但孩子们认为真实,也认为需要模仿。以至于当大人们都集体闭口的时候,孩子喊出了振聋发聩的真话。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喊出真话的小男孩,让集体闭嘴的大人们无地自容,也让光着身子游行的皇帝心惊胆战,急着走完全程。孩子们没有受到社会规则的驯化,天性未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真话,但并没有人来计较。也就是说,孩子们只要未成年,说出真话来,就没人计较。倘若已经成年了,说话就要负责任了,不然只会被人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
有了童话的温暖和濡养,孩子们的精神得以茁壮成长。倘若没有童话,孩子们的童年认知将会变得非常困难,也非常可笑。童年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甚至只能认识身边的人或物,走到社会上,就什么都不认得了。他们需要融入社会,需要认识他人。于是,童话就起到了有效的助推效果,也算是一种属于孩子的东西。童话更多的是哄孩子的内容,但通过故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童话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让他们都懂得一些道德规则,知道如何花钱,换取很多东西。大作家可以编造童话,让孩子们观看。童话编造多了,就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甚至直接影响文学进程。无论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都对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于是,童话成了一些作家的创作的源头,也成了一些用来赚钱的东西。
很多童话是无功利的,但也有一定的钱财观念,家庭财产观念,对待小猫小狗的观念等等。越是童话就越能与人性挂钩,发掘人性深处的矿藏,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童话的作用很大,都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大人要让孩子读童话,还要给孩子讲童话,才算采用了正确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比较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