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时间大揭秘,避开禁忌享健康
中药服用时间大揭秘,避开禁忌享健康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在中医里尤其适用。中药的服用时间很有讲究,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时间服用,效果会大不同。比如补益类药物最好空腹时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则要在饭后服用。不仅如此,服药期间还要忌口,像辛辣、寒性和油腻的食物都不能碰。掌握这些小技巧,不仅能让你更好地享受中药的疗效,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中药服用时间很重要?
自古以来,医家对于服药时间就特别讲究。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药方对症,但如果服用方法不当,不仅没有疗效,反而可能有害。
不同类型的中药,最佳服用时间是什么?
饭前服用
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饭前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
饭后服用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消食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也宜饭后服用。
清晨空腹
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滋补作用的汤药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润肠通便药、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作用。
午前服用
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还强调益气升阳药在午前服用。益气升阳药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后服用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如大承气汤)。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巳时即上午9时11时,午时即上午11时午后1时),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睡前服用
镇静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顿服
顿服一般适宜于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服药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油腻、肥厚的食物
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会阻碍药物吸收。《本草经集注·序录》载:“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鱼鲙腥臊。”
改变药物药性的食物
- 服用滋补中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 服用活血化瘀药时,忌食蚕豆、鱼、酸冷食物
- 服用温里药时,不宜食生冷瓜果等
- 服用清热药时,忌服烟、酒、薤、姜、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
- 服用化湿药物时,忌食生冷瓜果、饴糖、糯米、猪肉等
“发物”
“发物”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常见的发物有羊肉、猪蹄、鹅肉、牛肉、海鲜、香菜、韭菜等。治疗皮肤疮疡肿毒,禁食发物。
其他注意事项
- 避免与果汁及茶同服。因茶含鞣酸,会影响疗效。
- 服人蔘时,不宜吃蘿蔔。因蘿蔔消食(消化食物)、通氣(行氣),而人蔘滋补,兩者同服,會互相抵消作用。
- 服感冒藥應少吃生冷及酸味食物。因酸味藥具收斂作用,會影響感冒藥的作用。
实用建议
一般药物一天服2次,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晚上9时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及夜间睡眠。
中药与西药如果同时段要服用,建议要间隔1小时避免交互作用。
脾胃虚弱者,大部分的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
每味中药都有其药性,服用中药时忌口需重视。肾病患者应忌盐、碱过多、酸辣太过;患者表现为急性炎症的,如目珠肿痛、咽喉肿痛、痔疮等,应忌辛辣、胡椒、牛羊肉、狗肉、海鲜、酒等;食物、药物易过敏者服药时除了不能吃羊肉、鱼、虾、蟹、韭菜等发物之外,还应注意服药后是否有不适,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传统中医认为给药时间应与人体的时间节律一致,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可以促进药物吸收以及更好的提高药效。一副药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半小时,两次间隔4~6小时即可。
如果不确定如何服用,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自行决定。
中药的服用时间和饮食禁忌,是中医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正确服用中药,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希望这些小贴士能帮助你更好地享受中药带来的健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