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守护他人,亦是守护自己
无偿献血:守护他人,亦是守护自己
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在我们体内静静流淌,承担着运输氧气和营养、调节体温、防御疾病等重要功能。你知道吗?人体内的血液量约占体重的7%~8%,对于一个60公斤的人来说,血液总量大约在4200~4800毫升之间。这些看似普通的液体,却在无声地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献血真的会影响健康吗?
关于献血,很多人存在一些误解。有人担心献血会导致贫血、发胖,甚至传染疾病。这些担忧真的有必要吗?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献血会引起贫血?”答案令人惊喜:不会!贫血是一种病症,可能由各种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献血前,血站工作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男性不低于120g/L,女性不低于115g/L,才能献血。每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体内血液总量的十分之一,通过机体自我调整,很快就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献血会导致发胖?”答案令人安心:正常情况下,献血不会直接导致发胖。造血并不是造脂肪,献血后正常饮食不会引起发胖。有些人认为献血后需要大补,过分摄入,反而可能导致营养过剩。实际上,献血后只需保持正常饮食即可。
“献血会传染疾病?”答案令人放心:不会!目前,采供血机构使用的采血针头、血袋和耗材都是经过严格灭菌消毒的一次性合格产品,严格执行“一人一针”,采血后就销毁,耗材集中做无害化处理。在正规血站献血,是安全的,不会传染疾病。
献血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科学证明,献血不仅无损健康,反而能促进身体健康。献血后,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小时就能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一两天就能得到补充。从新陈代谢的角度来看,定期献血能加快血液流速,使脑血流量提高,一定程度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献血的社会意义
献血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天至少需要五百人的爱心奉献才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对于血液病患者、失血过多的伤员来说,每一袋鲜血都可能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正如姚明、C罗等名人一样,定期参与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如何安全献血
想要参与献血,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始?别担心,这里有一份详细的献血指南:
基本要求:
- 年龄: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可延长至60周岁)
- 体重:男性≥50kg,女性≥45kg
- 身份证明: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军人身份证等
献血前准备:
- 避免服药:献血前一周不要服用任何药物
- 饮食清淡:献血前一天和当天,禁食油腻食物和饮酒,但不要空腹献血
- 充分休息:献血前一晚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 了解知识:认真阅读献血知识,消除紧张心理
献血后注意事项:
- 保护穿刺部位:献血完毕时,要用止血贴覆盖好穿刺针眼,并用胶布固定,再用3个手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10—15分钟左右。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止血贴四小时后方可取下。
- 适度活动:献血当日和次日请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等活动。
- 合理饮食:献血后正常饮食,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等,多喝水或其他饮料,不要饮酒,不要暴饮暴食,更不需吃补品、补药。
- 注意身体反应:个别人可能在献血后数小时内出现头晕等不适,请就地蹲下、坐下或卧倒,避免意外伤害发生。这种不适为一过性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般数分钟即可缓解。
献血后的饮食建议
献血后,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身体更快恢复。有人认为“献血后要大补”,甚至天天喝鸡汤、红糖大枣小米粥。其实,这些做法并不科学。
- 补充蛋白质:造血需要大量蛋白质,可适当多喝牛奶,多吃猪肉、牛肉、鸡蛋、鱼肉和动物的肝脏等。
- 补铁: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献血后需要补充大量铁。红肉、动物血和肝脏是重要来源,如瘦猪肉、牛肉,鸭血、猪血,猪肝、鸡肝等。
- 适量摄入水产品:水产品含吸收率高的血红素铁,且脂肪低,是补血佳品。
- 补充维生素:西红柿、苦瓜、青椒、生菜、大白菜、橘子、鲜枣、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B12、C、有机酸和叶酸,能促进补血。
献血,是用我们的热血为他人带去生命的希望,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次有益“保养”。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用行动诠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共同守护这条流淌在我们体内的“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