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生生物财务危机:内部控制缺陷引发的连锁反应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1: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生生物财务危机:内部控制缺陷引发的连锁反应

2018年7月,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生生物”)因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这一事件震惊全国,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疫苗安全的广泛担忧,也暴露了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严重缺陷。本文将深入剖析长生生物的内部控制问题,探讨其如何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以此为鉴,为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启示。

01

公司概况与事件经过

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甲肝减毒灭活疫苗、流感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冻干水痘活疫苗等。2016年1月,长生生物借壳上市,实际控制人为高俊芳家族。2018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现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随后勒令长生生物停止生产、立案查处。2019年10月,深交所决定长生生物退出并终止上市。

02

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长生生物的内部控制存在多方面缺陷,这些缺陷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疫苗造假事件的发生。

治理结构不合规

长生生物的法人代表高俊芳兼任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务,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差距。高俊芳家族持有公司36.74%的股权,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力。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级重叠,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董事会成员缺乏行业专长

长生生物11名董事会成员中,仅有1位拥有制药学历的董事,其他董事既没有医药行业教育背景,也没有同行医药公司的工作经验。公司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36.6%,作为一家研制疫苗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缺乏、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支撑企业复杂疫苗生产、运营的规划与监管。

风险管控措施不力

长生生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控职能部门,风险管控工作由多个职能部门分散负责。例如,采购部负责采购风险,生产部门负责药品安全风险等。这种分散的风险管理模式导致风险识别和应对效率低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7年11月就已责令企业查明百白破疫苗质量问题,但2018年7月再次发现狂犬病疫苗效价检测问题,说明企业对已知风险缺乏有效管控。

信息沟通不畅

高俊芳家族对公司的绝对掌控导致了官僚作风,普通员工难以参与业务活动,内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公司使用的OA办公系统维护成本高、更新不及时,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这种信息沟通障碍使得内部控制中的漏洞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内部控制设计不规范

长生生物在董事会下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缺乏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专门部门。审计委员会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未能真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状况,反而虚假宣称公司内部控制处于良好状态,误导了利益相关者。

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2018年7月,长生生物被举报存在生产记录造假问题,但这一问题并非由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发现,而是由老员工举报。这反映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2017年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中,公司专职审计人员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重大风险。

03

财务危机的成因

长生生物的内部控制缺陷直接导致了其财务危机的爆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收虚高与利润泡沫

2015~2017年,长生生物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96亿元、10.18亿元、15.53亿元,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达41.06%、44.98%、33.28%。然而,这些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是严重的内控缺失。公司在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声称“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成本控制不力

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在生产、采购等环节存在诸多漏洞,导致成本控制不力。例如,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可能导致原材料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侵蚀公司利润。

资金链紧张

随着疫苗事件的爆发,长生生物面临巨额罚款、赔偿和诉讼费用,导致资金链极度紧张。2018年11月,深交所启动对其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退市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

04

后续应对与反思

面对疫苗造假事件引发的危机,长生生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法定代表人更换

2018年7月事件爆发后,高俊芳辞去公司所有职务,公司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和市场的负面情绪,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题。

退市与法律后果

2019年10月,深交所决定长生生物退出并终止上市。同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这一事件推动了我国药品管理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也促使医药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05

启示与展望

长生生物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1. 内部控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预防和发现风险,保障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更是关乎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2. 企业治理结构需符合现代公司制度:权力制衡、专业分工和透明度是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特征。长生生物的案例表明,家族式管理和权力集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内部控制失效。

  3. 风险管理需系统化、专业化:医药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流程。同时,企业应重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

  4. 信息沟通与透明度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确保员工能够参与业务活动,及时反映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应定期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和运营信息。

  5. 法律合规是企业生存的底线:医药企业应严格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长生生物的财务危机和退市,不仅是企业自身经营失败的结果,更是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管理失效的必然。这一事件警示我们,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社会责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