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路得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关于《路得记》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路得记》是圣经中的一卷书,讲述了拿俄米一家离开犹大到摩押地生活,以及路得和波阿斯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神学寓意,展现了罪的狡猾、神的恩典以及平凡中的伟大。
罪的狡猾步驟
故事开篇,我们看到拿俄米和以利米勒决定离开犹大地,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合理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却使这个家庭一步步远离了上帝的应许。以利米勒以及他两个儿子玛伦、基连的死,大儿媳俄珥巴没有与拿俄米和路得一起回去以色列,而是回到了摩押老家,这些悲剧都说明这个家庭曾经忠于上帝,如今却迷失了方向。“以利米勒”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但他的儿子们却与外邦女子通婚。以利米勒离开应许之地,转而选择表面上富饶的摩押地,这些都表明了他的短视。如果上帝的子民违背了他们与神的盟约,饥荒就是其中一种上帝警告性的咒诅(申命记二十八15-18,38-40)。但以利米勒似乎并没有将上帝的话记在心里,留在那片土地上为他们的背约而悔改,而是试图自己解读上帝的护理,合理化自己离开以色列的决定:“既然摩押地没有饥荒,那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搬到那里去。”然而,以私意诠释上帝的护理永远都是不安全的。我们必须让上帝的话语来掌管我们的生活,而不该私自下判断、作结论。
神的慷慨恩典
与俄珥巴不同,路得决心继续和拿俄米在一起,将拿俄米的百姓当作自己的百姓,将拿俄米的神当作自己的神。她归信了主。这个故事其余的部分都精彩地描述了这位摩押女子被接纳进入圣约群体的过程。在耶稣基督的国度里,无论来自哪一族、哪一国、说着哪一种语言的罪人,只要信靠祂,都会受到上帝的欢迎。事实证明,希伯来寡妇拿俄米比起曾是外邦儿媳的路得更像摩押人。例如,经文似乎暗示拿俄米怂恿路得深夜在打谷场上向波阿斯施压,与路得行夫妻之实。但波阿斯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他的正直和仁慈使路得通过婚姻合法地进入圣约群体,也使拿俄米由痛苦重获甘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路得记》讲述的是拿俄米从伤心欲绝的漂泊中重新振作,而路得本人也在全能者的羽翼之下找到了归宿。
在这一点上,至亲的亲族救赎主(kinsman-redeemer)波阿斯也让我们看到了主耶稣基督的影子。当有亲族离世时,亲族救赎主的职责是买回死者的土地,以确保他们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仍然属于本族。这固然会使承担这一责任的人有利可图。但在波阿斯的情况下,他还承担着供养拿俄米、与路得结婚以及为以利米勒养育继承人的额外责任。如果他们有了孩子,那孩子就会继承以利米勒的土地,波阿斯买来的土地就不再属于他这位亲族。
在《路得记》中,有一位亲族在关系上的亲密度优先于波阿斯。当他得知可以得到以利米勒的土地和资产时,起初非常渴望。但当他听说还要承担供养两个女人以及要为以利米勒留后的责任时,他很快就不愿意了,因为对以利米勒家族的责任之重大很可能远超过土地给他带来的好处。但波阿斯没有这样的顾虑。他愿意承担所有的代价和责任。从这里我们可以一窥《路得记》中的福音,因为有一位真正完美的亲族救赎主耶稣基督,祂不惜以自己生命为高昂的代价,欣然付出一切,使教会成为祂的新妇。
俄备得的平凡出生
全书以路得和波阿斯的婚姻以及他们儿子——以利米勒的继承人俄备得的降生为结尾。圣经作者使用了一个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的短语来形容路得的受孕,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次是在创世记三章16节中用于对夏娃的咒诅。夏娃将多受生产的苦楚,在痛苦中怀孕生子,但她的一位后裔有一天将要踩碎蛇的头。路得被描绘成新的夏娃,她的儿子是一位应许之子,将献身于上帝的计划(俄备得的意思是“仆人”)。我们知道,俄备得是耶西的父亲,而耶西是大卫的的父亲。
《路得记》的背景发生在士师时代,当时国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二十一25),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但现在,我们看到上帝主权的计划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在看似平凡的细节中成就。上帝将所有的细节编织在一起,以确保大卫王的诞生,并通过大卫,使万王之王、受苦的仆人主耶稣基督降生。耶稣出身平凡,祂就像我们,凡事与我们一样,是我们的中的一员,也因此祂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