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狭窄预警信号,你知道几个?
脑动脉狭窄预警信号,你知道几个?
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早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如果你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血管状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此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预防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措施。让我们一起关注脑健康,防患于未然吧!
什么是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狭窄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等原因导致的动脉管腔变细变窄,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动脉狭窄最为常见。脑动脉狭窄主要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眼前黑矇、记忆力下降、昏迷等。
脑动脉狭窄的预警信号
脑动脉狭窄的预警信号包括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眼前黑矇、记忆力下降、昏迷等。此外,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耳鸣、记忆力下降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引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等并发症。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如果脑动脉狭窄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脑卒中,我们要快速识别。我们推荐BE FAST原则!让大家尽快识别脑卒中: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脑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
脑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不佳的人群,有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睡眠呼吸障碍及偏头痛的人群,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缺乏锻炼、饮食控制不佳、肥胖的人群等。
脑动脉狭窄的预防措施
预防脑动脉狭窄的措施包括: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
控制体重、锻炼身体。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终身服药,血脂偏高要适当服用降血脂药物。
低盐、低脂饮食。
一旦有动脉硬化,必须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心房颤动或有心脏换瓣手术史的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介入治疗:主要是血管内支架治疗,应用较广泛,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主要的优势是微创治疗,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外科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
脑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
无创检查:血管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有创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是评价脑血管的“金标准”。当血管超声、CTA、MRA等检查怀疑脑血管有狭窄(特别是颅内脑血管狭窄)时,为明确诊断,脑血管造影是必要的。DSA能全面、精准、动态地观察脑血管的结构和相关病变。
脑动脉狭窄的误区
脑动脉狭窄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事实上,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就突发脑动脉狭窄的人并不少见。
秋、冬季输液能预防脑动脉狭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动脉狭窄。
血压不高就不会患脑动脉狭窄。除了高血压,如果存在脑血管狭窄、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血压不高也会患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狭窄的严重性
研究显示,平均每10秒,我国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动脉狭窄;平均每28秒,我国就有1人因脑动脉狭窄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
脑动脉狭窄,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卒同“猝”,突然的意思,患者瞬间就被疾病击中了。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一无所知”。其实,80%的脑动脉狭窄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