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抗战烽火中的民族精神史诗
黄河大合唱:抗战烽火中的民族精神史诗
1938年冬,一位年轻的诗人躺在延安的病床上,他的心中却翻涌着黄河的波涛。他就是光未然,一位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几个月前,他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惊心动魄场面,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震撼人心的景象,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病床上,光未然忍着剧痛,构思着一部以黄河为主题的大型诗篇。黄河对民族的哺育、黄河的屈辱与呻吟、黄河的觉醒与怒吼……这些宏大的主题在他心中激荡。5天时间,400多行诗句一气呵成,这就是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歌词的《黄河吟》。
与此同时,一位音乐家正在延安的窑洞里寻找着创作的灵感。他就是冼星海,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音乐天才。1939年3月11日晚上,冼星海受邀参加演剧第三队的歌词朗诵会。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25岁的光未然朗诵起这首长诗:“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读毕,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冼星海猛然站起来,上前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早春的延安,天气依然寒冷。冼星海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开始了创作。窑洞内,一盏油灯昏暗地亮着,冼星海裹着棉大衣,俯在临窗的小炕桌前,右手执笔,眉头微皱。他的妻子钱韵玲回忆说:“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热!”
6天6夜,冼星海几乎未曾合眼,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1939年3月31日,这部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终于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从《黄河船夫曲》的悲愤抗争,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豪迈,再到《保卫黄河》的坚定决心,每个乐章都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毛泽东称赞说:“这是好的!”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茅盾则评价道:“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用音乐的力量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依然是音乐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