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之后的选择:陈建斌转型导演的曲折与突破
“四郎”之后的选择:陈建斌转型导演的曲折与突破
2011年,一部《甄嬛传》横空出世,陈建斌凭借雍正皇帝一角走红。他用深沉内敛的表演诠释了角色的复杂性,这一形象至今广受赞誉。然而,就在观众热议“四郎”时,陈建斌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转型成为一名导演。
陈建斌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8岁时,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高考落榜后的陈建斌无意中走进影院,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特吕弗执导的法国电影《最后一班地铁》,一部是姜文主演的《红高粱》。电影看完后,他走出昏暗的影院,外边天光大亮,陈建斌怅然若失:“电影里的人都去哪里了。”姜文让陈建斌兴起了做演员的念头。在陈建斌的少年时代,男演员流行浓眉大眼,念台词也要铿锵有力。直到看到姜文,他意识到:“这个人长得跟我也差不了多少,表演挺生活的,说明我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演员。这事我也能干。”18岁的陈建斌开始尝试写剧本,计划开个饭馆赚钱拍戏。然而,铁皮桶被城管拉走,陈建斌的追梦之旅被迫中止。
幸运的是,命运最终眷顾了他。1990年,中央戏剧学院和新疆话剧团达成协议,招收新疆班。陈建斌迫不及待报了名。面试后,因为没等到录取信息,他还给负责招生的老师何炳珠写了封信:“我今年就20岁了,我清醒地明白,我的一生不能没有艺术,不能没有表演,不能没有这个唯一让我狂热,让我不能自已,让我沉醉,让我觉得生活还有乐趣,让我为它激扬奋发、斗志不渝的东西……”事实上,陈建斌早已在录取名单上。第一次没招够人,中戏还组织了第二次招生,阴差阳错地招上了陪女友去考试的李亚鹏。
大学毕业后,陈建斌回到新疆话剧团。在话剧团待了没多久,话剧团领导看到学生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松了口。所有人都跑回了北京,当起了“北漂族”,只剩陈建斌依旧留在新疆。问他原因,他说:“我要回北京,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回来。”怎么堂堂正正回北京?陈建斌其实也没有章程。那是他最迷茫的一段时间。每天无所事事,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他甚至计划重新开个饭馆,沿着结婚、生孩子的平淡之路走下去。1995年,老师何炳珠拨来电话,建议陈建斌考研,困顿的未来被撕开一道豁口。备考期间,陈建斌在复习资料上写满自我激励的话,用崔健的歌词鼓励自己:“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考上研究生这年,陈建斌25岁。他以为生活终于要奖励他一颗糖了,生活正在蓄势给他狠狠一击。研究生生活和大学没有太多区别,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挥霍。向外看去,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陈建斌却只能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剧本,很少有拍戏的邀约。
2014年,陈建斌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勺子》亮相大银幕。这部电影不仅为他赢得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还让他成为备受瞩目的导演新星。《一个勺子》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陈建斌在导演领域的才华,也为他的转型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导演,陈建斌注重细节与创新,同时善于激发演员潜力,展现出全面的艺术把控力。他的每一次转型都源于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始终专注于作品质量,力求为观众呈现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文思考。
总结来看,陈建斌的转型之路既体现了他对自我突破的渴望,也展现了其在艺术创作上的无限可能。未来,他有望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华语影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