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团队发现新型胆汁酸修饰,揭示脂肪肝治疗新机制
北大医学团队发现新型胆汁酸修饰,揭示脂肪肝治疗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在Cell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对胆汁酸的全新修饰类型——3-酰基化修饰,并发现其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改善作用。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理解,还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胆汁酸:从消化助手到代谢调节者
胆汁酸是肝脏合成的重要物质,作为人体胆汁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传统上,胆汁酸被认为是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剂。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胆汁酸不仅仅是消化助手,它们还是强大的营养信号激素,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相互作用,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脂质和葡萄糖代谢、能量平衡、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增殖和死亡等。
创新研究方法:点击化学富集策略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基于点击化学富集策略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的次级胆汁酸挖掘体系,成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肠道菌群对胆汁酸的修饰类型——3-酰基化修饰。研究团队在菌群、小鼠、人群三个维度系统检测了七种3-酰基化胆汁酸的丰度及流行率,通过分离培养建构肠道菌株库及大规模筛选,发现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是3-琥珀酰胆酸(3-sucCA)的主要产生者。
机制揭示:改善肠屏障损伤,逆转MASH进程
进一步研究揭示了3-琥珀酰胆酸(3-sucCA)通过菌群重塑改善肠屏障损伤,降低慢性低水平炎症,从而逆转小鼠的MASH进程。临床队列研究显示,3-sucCA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进程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肠道微生物-肝脏交互调控提供了新见解,还为治疗MASH等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潜在药物开发基础。
未来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这一突破性发现为菌源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为调控疾病的肠道菌源酶挖掘研究提供了新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3-酰基化修饰胆汁酸有望成为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型靶点,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这一发现也提示我们,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互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精妙,未来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必将带来更多惊喜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