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下的绘画变革:中国美术馆举办当代艺术新样态展
图像时代下的绘画变革:中国美术馆举办当代艺术新样态展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于2024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汇集了35位艺术家的35件力作,展现了当代绘画的新趋势。展览由著名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易英教授担任策展人,执行策展人为王静和袁佳维,展览出品人为罗旭东。展览地点为中国美术馆一层3、5、7、11号展厅,展期为2024年4月6日至4月16日。
展览主题与策展理念
展览主题“共贯与多元”反映了当代绘画在图像时代的特征。易英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这个‘新’是由于这一代艺术家成长的视觉环境的图像化导致的。我们身处的景观世界中,虚拟的图像代替了真实的世界,最基本的艺术参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号。在图像时代里,艺术创作的路径从再现客观自然转变为对图像的复制与挪用。这种转变的开端在上世纪末中国艺术家对波普艺术的挪用,但这个时期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彻底进入图像时代,当下图像一代则真正进入了仿真世界。因此我称它为‘图像绘画’。不过,图像绘画并不是一种统一的风格,利用各种风格都可以转换为图像的表达方式。这便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新一代艺术家承担了转换的使命。”
参展艺术家与作品分析
展览邀请了35位活跃于当代艺术现场的新生创作力量,从60后、70后跨越到90后,他们的艺术成长代际跨过了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的00年代和10年代。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绘画这一朴素且原始的媒介展开,将新的艺术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将国际视野与中国文化贯通。
70后艺术家:严谨与理性的表达
70后艺术家在创作意识中更多是严谨和理性,注重整体性、历史性、叙事性、文化性、精神性。例如,梁远苇的作品将古典织物的重复生成逻辑与西方极少主义的路径相互交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徐华翎在青绿设色的山水之间,巧妙地安置了女性身体,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仇晓飞则借助记忆、幻想与寓言,将东西方不同时期的美学以梦幻般的方式融汇贯通。
80后艺术家:个体叙事与经验的表达
80后艺术家更注重个体叙事、个体经验,在视觉上呈现出具体化、弥散性、不确定性。例如,蔡泽滨通过强调他对艺术史中所感兴趣的某些作品的评价及思考,把个人化的解读镶嵌在情景与细节中。陈飞在等量齐观的静物群像中,让主题景观化的同时赋予了平凡而恢弘的质感。郝量则从中西文学、电影、现代艺术中吸取养分,强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物质感与独特性。
90后艺术家:消费主义与情绪的表达
90后艺术家则更注重消费主义与情绪的表达。例如,孙一钿擅于在绘画中表现被极度放大的消费物品,在斑斓的丙烯颜料之下,物品的质感经由艺术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完美呈现,但这些物品超乎寻常的比例和被放大观看,预示消费主义之下人与人造之物的互相支配关系。
当代艺术的现状与趋势
展览选择中国美术馆作为展览场所,回应了一种关切:作为附着了官方色彩的展览空间,以其自身携带的历史性意义,将当代绘画的一切或崭新、或青涩、或熟稔的,所有这些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绘画实验赋予历史凭证。同时,作为画廊周的助力展,走进国家级美术馆的当代绘画展,也回应着当代艺术市场的脉搏,展示了市场公认的当代艺术主流。
35位参展艺术家中,无一不是当代艺术拍卖和交易市场的熟面孔,段建宇、郝量、黄宇兴、贾蔼力、梁远苇、宋琨、徐华翎等,展现着艺术市场的选择与主流话语的认可之间的融合。同时从名单中也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学院派依然是主流,从各大美院走出的绘画学院派,经过市场的打磨,依然是当代艺术的主力军。
展览的意义与影响
展览出品人罗旭东先生提到:“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是社会力量与公共力量共同作用、相互成就的结果。我深信,依托于厚重、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当代文化一定会愈加焕发活力,以高昂饱满、智慧远见、真挚多元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中央。”
配合本次展览,还将推出一本集研究、批评和作品呈现为一体的研究性出版物。该出版物由艺术评论家和青年学者贺婧担纲主编,邀请近年来活跃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领域和批评现场的多位重要学者、批评家和作者撰写系列专题文章,深度挖掘和分析中国当代绘画现状及其背后的社会、哲学、美学与文化现象,为千禧年后20年的绘画作出详尽的解读,具备独特的收藏与文献意义。出版物由书籍设计师和出版人杨林青担纲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未来展望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不仅展示了当代绘画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揭示了图像时代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展览通过对比不同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当代艺术的演变轨迹。同时,展览也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在图像信息如此饱和的当下,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术仍具有基础和本质的价值?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