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杜仲之乡”慈利:万亩药林托起亿元产业
“中国杜仲之乡”慈利:万亩药林托起亿元产业
杜仲,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珍贵中药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它不仅是一味重要的滋补药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本草文化。在湖南慈利县,杜仲的种植和利用源远流长,如今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我们无法看到几百万年前的它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有着怎样的风姿。
我们只知道,第四纪冰期来临后,地球上,唯其留存于我国中部,并穿越千年风霜,泽福华夏大地。
它,是杜仲,是“活化石”,被后人亲切地称为“中国树”。
早在2000多年前,智慧的先人便已发现其树皮的药用价值。而后,其叶、花等部位的独特药性和食用价值,也逐渐被世人知晓,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这种中国独有的单属单种植物,低调且静静地奉献着毕生精华。
这一次,我们一路向西。去见它的挺立与谦逊,去寻它的智慧与才情。
江垭林场内近120年树龄的杜仲树王。 通讯员 摄
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
10月下旬,秋阳和煦。慈利县西北部的江垭林场,场长艾伟和村民老杨一道,按惯例来巡查这片杜仲林。
一棵杜仲树前,老杨拿着镰刀和锉刀,准备环形割开树皮。可树皮明显变粗变硬,他费了很大劲,只割下了一块。
每年5月前后,才是采收最佳时节,那时,一片完整的树皮能轻松割下。杜仲浑身上下都有丝,无论是粗糙的树皮还是宽大的叶片,只要你轻轻一掰,就能看见其中浓密的银白色拉丝,甚是好看。
林场最高海拔1121米,山体庞大、溇水环绕,杜仲在这里生生不息。
1952年全国中药材普查时,慈利境内有杜仲2万多亩。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并请来国外专家指导,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种植杜仲的国有林场。
艾伟仰视着眼前一棵棵杜仲树,恍惚间,思绪又被拉回童年……
在他的记忆里,杜仲是大人们眼中的“摇钱树”。
药农在环剥杜仲树皮。
20世纪80年代起,慈利县大力发展杜仲种植,杜仲总面积最高时达40万亩。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杜仲。
但最初,艾伟是被“杜仲”二字吸引的——它别名思仙、思仲、木棉等,听起来便有温厚感。
其花不馥郁,其干不张扬。但,它并不普通。
以其树皮为例,它是一味滋补药材,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小时候,他时常跟着大人们一道,在采收季将树皮扒下来,以求生计。长辈告诉他,这些能被“扒皮”的树,至少要经过12年漫长且顽强的生长。
“杜仲是以传说中的人物杜仲而命名,但我觉得它也契合‘独种’的谐音。”与杜仲打了几十年交道,艾伟对它有着特殊的理解。
书里称杜仲为“植物黄金”,但艾伟觉得杜仲根本就不“金贵”。它完全不挑剔自己的生长环境,纵使在瘠薄的红土地,或是悬崖峭壁,也能够存活。
摸着树皮深刻的纹路,一股粗糙感和厚重感涌入手心。艾伟随着树干仰望,但见高高的树冠隐入迷蒙的山雾间……
“它高耸挺拔,但独立谦逊。”艾伟久久仰视着。倘若边上的樟树或其他植物“抢势”,杜仲会默默“让位”;而自身生长时,其树枝会尽量地向外伸展,为树叶和花朵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
“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不挑剔,不依附,不谄媚。华夏独有的本草,像极了中国人的风骨和心智。
良方垂百代,中庸却芬芳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制成中药饮片,方能入药。这是中医药的独到之处。
杜仲也不例外。炮制杜仲可以破坏其胶质,有助于提取有效成分。它一般可盐炙、炒炭,或打成粉末入药。
发汗后的杜仲树皮成品。
被农户割下来的灰褐色杜仲皮,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中华本草,究竟如何从一株植物到一味药?
我们拜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岁的炮制专家皮晓华。
11月14日一大早,他便准备好了竹筛篮和刀具。身旁的原材料,早已在慈利经过堆放发热、完成“发汗”,内皮由白色变为紫黑色,而后被清水渗透。
“‘少泡多润、药透水尽’,否则药性全到了水里,就浪费了。”这是求学时代恩师李仕富传授的箴言,皮晓华牢牢记在心上。
他平铺一张杜仲皮,用药刀将其切成条状。刀面上的印记是岁月的痕迹,今年已是他从事炮制的第34个年头了。
皮晓华在炮制杜仲皮。
很快,他的手中便出现了一捆“杜仲皮条”。而后,将皮条叠放一一切丁。这更需要力道,以及手法的稳定。
盐杜仲,有补肾强腰的作用。炮制过程中,每100克杜仲,用食盐2克。食盐与水在量杯中混匀,均匀地撒在切好的杜仲丁上。
药已润透,文火备好;反复炒制,直至断丝……此时的盐杜仲,大小均匀、干脆轻薄。
在“千锤百炼”中,杜仲释放精华,等待一个华丽的转身。
但唯一不变的,是其与生俱来的秉性。
“杜仲的中庸、平和,是它最令人钦佩的特质。”这是慈利县林业局干部柴勇的理解。从小耳濡目染,而后勤学深耕,他深谙杜仲的用药之道。
他告诉我们,中医实践中,杜仲的配伍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是基于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以增强其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效,还可用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现代疾病治疗。
与当归配伍,可增强补益肝肾,调经止痛;与川芎配伍,治外伤腰痛……它就像一个万能的“搭子”,与同胞相互成就。
可贵的是,即使“能者多劳”,它却从不“好大喜功”。
炮制后的杜仲丁成品。
碰到比它“强”的鹿茸,它能自降其烈性;若遇到比它“弱”的药材,必会使出浑身气力予以弥补……其药性的确和它的名字一样温厚。
它就是如此淡然。
在《神农本草经》中,杜仲被列为上品。但是,它却活出了“久服轻身不老”的泰然——唯有久服,才能见其功效,颇有“路遥知马力”之感。
通身皆为宝,润泽于世间
慈利县已有上千年的杜仲栽培历史。
勤恳的乡民,世代投身林垦、坚持耕耘。淡然的杜仲,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守望着这片土地。
人们将其视为中医药里的“绿色瑰宝”,除树皮之外,其叶、花、籽等各有功效。
杜仲叶可以泡茶、煮粥、泡酒、制作菜肴、榨汁做面条等;杜仲雄花含有60多种有效植物成分,包括对人体大有好处的氨基酸、钙、锌等营养物质,被列为我国新资源食品原料……
通身皆为宝的杜仲,始于自然,无私地润泽人间。
在慈利,为保护杜仲、发展杜仲而不懈努力的人也越来越多。
张家界华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80后”黎干便是其中之一。2012年,他返回家乡追随父辈的脚步,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植杜仲。
彼时,慈利县的杜仲种植曾遭遇瓶颈,但父子俩咬牙坚持着。
2016年,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杜仲矮化种植技术”让他看到了新希望。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控制杜仲的生长高度和密度,将主干高度控制在2米以内,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并方便人工采收。
具有极强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的杜仲很快便适应了矮化种植。
在此基础上,慈利县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杜仲林下间作花生、蔬菜、茶叶等。
下一步,这里将加快发展“仿野生种植”,通过改善杜仲的生长环境,让其在一片安全、干净的乐土拔节生长,确保质量。
黎干的杜仲种植之路如今走得稳当,在全县垦出了1.1万余亩杜仲林,只待来年有更大的收成。
艾伟和江垭林场,也有新的计划在酝酿。明年,他想再出去收集一些优质种质资源,并申报建设国家级木本药材种质资源库。
静默如初的杜仲,也在等待来年的新生。
人和本草,都坚信着——来年,一定又是个好年。
杜仲小档案
杜仲,又名思仲、思仙、仙仲、木棉、丝棉树、玉丝皮等,多年生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多米。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有云: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杜仲浑身是宝,其皮、叶、花、果等均能药用,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多种功效。
慈利县是杜仲主要原产地之一。慈利杜仲是“湘九味”药材之一、湖南省道地药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
慈利杜仲产业概况
慈利县有上千年的杜仲栽培历史,也是全国最早发展杜仲产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杜仲之乡”。
当地杜仲产品主要有杜仲茶、杜仲保健品、杜仲食品、杜仲药材等。据统计,慈利目前拥有17.2万亩杜仲林,年产值达2亿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珏 摄
本文原文来自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