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泽东在韶山冲:从私塾教育到思想启蒙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11: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泽东在韶山冲:从私塾教育到思想启蒙

韶山冲,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地方,孕育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这里山峦起伏,溪水潺潺,孕育了一代伟人的成长。毛泽东的童年教育,正是从这片土地上的私塾开始。

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就开始下田干农活。在毛同学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家里一共有5口人,他的父亲、母亲、毛同学、还有两个弟弟。毛同学是家里的长子。毛泽东出生的卧室

实际上,毛同学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但是毛同学母亲的前两个孩子都在襁褓中夭折,备受打击的她为了把第三个孩子平安养大,便带着毛同学回到了娘家湘乡唐家,还让毛同学拜“石观音”为干娘,寄名石头。因为毛同学排行第三,所以人称“石三伢子”。后来,毛同学还曾用“石山”作笔名发表文章。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01

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毛泽东领会得很快。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方面的教导。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临行前舅父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他常借图书报刊给他。1910年秋,父亲决定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文正莹会同毛泽东的几位老师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常住在外婆家受到悉心照料,母亲去世料理后事等都是舅舅妥善办理的。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文正莹一家被列为“匪属”屡遭缉捕。1929年2月,军阀许克洋将文正莹抓获,严刑拷打,逼他声明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招供甥媳杨开慧的下落,均被他严词拒绝。后经地下党组织发动湘乡各界乡绅联名作保,他才得以获释。文正莹回家后就重病不起,于同年6月27日去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才从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他十分悲痛,立即回了一封长信,其中说道:“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八舅父一家甚为关怀。他曾6次邀请表兄文运昌进京。毛泽东动情地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02

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父亲将8岁的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送入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塾师是邹春培。邹塾师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他则称毛泽东“石三讶子”。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早就会背诵了。他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他教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叫先生省心。有一次邹先生外出,给学生们布置了背书的作业。一个多小时后,邹先生回到私塾看到空无一人。过了很久,学生们才一个个水淋淋地回来了。邹先生知道这一定是毛泽东带头游泳去了,便严厉责问他,却遭到顶撞。毛顺生知道后要毒打他,他离家出走了三天。经过这次“斗争”,父亲对他的态度变温和了。

一次,毛泽东又带头淘气,这次邹先生没有体罚他,而是罚他对对子。先生出上联“濯足”,毛泽东不假思索,立即对以“修身”。先生不禁连连点头。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已教不了毛泽东,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新中国成立后,当毛泽东得知邹春培已经谢世,他十分怀念,曾三次给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1951年9月,他邀请邹普勋进京,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03

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他仍是那样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却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做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毛宇居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1907年夏,毛泽东离开了井湾里私塾,停学在家务农,但是在以后,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断。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和两副灵联。毛宇居将祭文收藏起来,保存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交给政府,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上。这是现知毛泽东所写古典诗词中最长的一首诗。

1921年春和1925年上半年,毛泽东两次回乡,均去拜访毛宇居,并将家里的私事托付给他料理。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时再次回到家乡,毛宇居率全家父老在毛震公祠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词。

大革命失败后,毛宇居冒险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的批语,共一万多字。1932年,毛宇居曾冒死保护毛泽东的祖坟;他还尽力保护和照顾毛泽东的亲属,如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儿子毛楚雄、岳母周陈轩等。

1940年,毛宇居等人

1908年,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学习了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等在内的多门课程。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教育理念先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毛泽东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开始接触到了新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毛泽东的童年教育经历,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韶山冲这片土地上,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如何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这些品质,为他后来成为伟大的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童年教育经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进步。韶山冲走出的这位伟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领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