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砸锅卖铁"到全球巨头:柳传志如何熬过创业至暗时刻
从"砸锅卖铁"到全球巨头:柳传志如何熬过创业至暗时刻
从1984年创立时的20万元资金,到如今成为全球PC市场的巨头,联想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典范。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创始人柳传志的智慧与坚持。本文将为您讲述柳传志如何带领联想从"卖电扇"的小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的传奇故事。
创业初期:从"卖电扇"到研发汉卡
1984年,柳传志带着11位同事和20万元资金,成立了联想的前身。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的联想不仅办公设备简陋,甚至连买一台电脑的钱都要东拼西凑。有一次,由于交不起电费,整个办公室陷入黑暗,柳传志只能"拉着员工在烛光下开会"。
为了生存,这群科技男尝试过各种业务:卖电扇、做旱冰鞋代理,甚至卖过电子表。柳传志后来开玩笑说:"啥都干了,就是还没找到主业。"这段经历虽然艰辛,但也为后来的业务探索奠定了基础。
汉卡风波:品牌保护的重要性
创业头几年,柳传志团队终于找到了方向:研发一种能让电脑显示汉字的设备——联想汉卡。这款产品让公司第一次尝到了"技术变现"的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市场上很快出现了大量山寨联想汉卡。
面对这一危机,柳传志开始重视品牌保护和市场推广。通过与政府合作清理盗版,他成功扭转局面,联想的汉卡不仅重新站稳脚跟,还成为国内市场的热销品。这一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创业不仅要会技术,还得懂得打"守护战"。
内部管理:"砸杯子"事件
随着业务的扩大,内部管理问题逐渐显现。一些创始成员对分配方案不满,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在一次会议上,柳传志再也忍不住了,他一把抓起桌上的茶杯,怒吼道:"别吵了!公司要发展,得靠制度,不是靠吵架!"这次事件不仅让联想脱离了"兄弟公司"的松散模式,也为后来的职业经理人文化奠定了基础。
收购IBM:一场"蛇吞象"的冒险
2004年,柳传志带领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这场"蛇吞象"的操作虽然让联想名声大噪,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外界质疑和内部文化融合的难题,柳传志采取了"先稳后攻"的策略。他让杨元庆全权负责全球业务,自己则退居幕后提供支持。最终,联想从巨亏到盈利,并站稳了全球PC市场的脚跟。
传承与智慧
到了2011年,柳传志决定退居幕后,把联想的管理权交给下一代。他说:"企业家不能只靠自己,我的任务是带出一群优秀的人。"这份睿智,让他不仅成为创业者的楷模,也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精神领袖"。
柳传志的创业史,是一部熬过无数至暗时刻的成长史。他告诉我们,创业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坚持住,迎接你的,可能是一个从未想过的高度。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