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紧牙关或致牙损心忧,专家建议六招改善
咬紧牙关或致牙损心忧,专家建议六招改善
“咬紧牙关”这个简单的动作,你可能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然而,这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却可能暗藏健康隐患。研究表明,长期咬紧牙关不仅会导致牙齿损伤、颌关节疼痛,还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习惯背后的真相。
咬紧牙关的危害
咬紧牙关看似只是一个小动作,但长期以往,它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多方面的伤害。
首先,牙齿会受到直接影响。经常性地咬紧牙关,会让牙齿表面过分磨损,容易引起牙本质暴露。在这种情况下,牙齿对冷、热、酸等刺激食物更加敏感。同时,长时间紧咬牙也会累及牙周组织,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牙龈退缩,甚至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
其次,咬紧牙可能会影响面部轮廓。频繁紧咬牙,会过度调用我们的咀嚼肌,咬肌和颞肌容易产生疲劳和酸痛,便会出现腮帮子疼、太阳穴疼等。肌肉用进废退,咀嚼肌在长期紧张之下会变肥大,影响面部轮廓,于是视觉上我们的脸越来越方而大。
再次,持续紧咬牙,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引发嘴巴张不大和卡顿、张嘴时关节错位、弹响等问题。除了上述危害之外,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同时引起头颈部肌肉紧张及不适感。
咬紧牙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更令人惊讶的是,咬紧牙关可能还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预警信号。研究发现,磨牙症(包括睡眠磨牙症和清醒磨牙症)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密切相关。
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前沿》的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招募了68名志愿者,其中29名符合清醒磨牙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被分到了病例组,而其余39名则是没有任何磨牙习惯的对照组志愿者。
研究者对两组志愿者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评估,包括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简明症状量表-18。结果发现,比起对照组,病例组表现出了明显更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
同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估的结果还显示病例组不仅表现出了较高的焦虑状态,而且有着更强的焦虑特质,这指的是个体长期的焦虑倾向,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从中可以发现,无意识咬牙的习惯可能说明我们近期可能处于比较焦虑、抑郁和高压的状态之下,是一种心理过度疲劳的警示信号。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焦虑型和抒情障碍的人格特点,一直以来都比较容易变得焦虑,并且不太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更多的把自己的感受憋在心里,而不是向别人倾诉,所以才会常常独自“咬牙坚持”。
如何改善咬紧牙关的习惯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咬紧牙关的习惯,也不用过于紧张。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改善方法:
舌位练习:尝试用舌头向上舔鼻子,保持这个动作10秒钟,然后顺着门牙再缩回来。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慢慢找到舌头贴在上颌的感觉。
多发N音:唇闭上,舌尖顶住腭部,发n的音,此时上下牙齿间自然会分开,帮助我们更好找到息止颌位。
口唇间吹气:上下牙齿略微分开,嘴唇放松,舌头休息,不要用力顶住腭部,可以在口唇间吹气,辅助下颌到达放松位置。
使用颌垫:对于严重的磨牙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颌垫来减少牙齿磨损。颌垫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机械性地隔离上下牙间的直接接触,缓冲咀嚼压力,同时也增大关节间隙,降低关节内组织压力,促进关节软骨,关节盘和滑膜的改建,缓解关节内疼痛及关节弹响。需24 h佩戴 (除吃饭,刷牙时可取下)。每天可用凉水清洗保持干净。坚持佩戴3个月。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休息,睡前放松心情,适量进行运动,改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缓解神经紧张。
学会减压:最重要的是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不良习惯,并采取一系列减轻压力和管理情绪的方法。例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技术,这个技术通过从脚部到头部,对每一组肌肉进行先紧绷然后慢慢放松的方法,能够很好地缓解紧张和压力。
专家建议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咬紧牙关的习惯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紧咬牙目前尚不存在能够根治的方法。如果主要诱因是精神和情绪问题,解决压力源显然才是重中之重。
案例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咬紧牙关"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动作,它还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坚持不懈或保持克制的态度。然而,过度的坚持和克制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以一起经济犯罪案件为例:大强和阿达通过配资和场外期权等手段,用不到20亿本金撬动近60亿资金,操纵“X能源公司”股票。最终,这起案件被公安机关侦破,成为2023年度打击经济犯罪10大典型案例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咬紧牙关"成为了贪婪和冒险的代名词。它提醒我们,有时候适时的放松和调整比一味的坚持更为重要。
咬紧牙关看似只是一个小习惯,但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从牙齿损伤到心理健康问题,这个简单的动作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及时调整心态,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是保护自己免受其害的关键。记住,适时的放松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也能让心灵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