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融合天文观测与神话想象的东方玄学
二十八星宿:融合天文观测与神话想象的东方玄学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概念,最初用于描述日、月和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区域。这些星区被赋予神话色彩,并与四季及方位相关联,成为文化象征。
二十八星宿的构成
- 东方青龙七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 北方玄武七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 西方白虎七宿: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 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二十八星宿的起源与发展
二十八星宿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最早的记载是在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公元前433年左右),上面完整的记录了二十八星宿名称。[2]
以地视角观测,月亮在恒星背景中走一圈要用约27.32天,中国先辈于是依据星空组合星象形成了二十八星宿,以记录月亮每晚的位置。[2]
《史记·天官书》(司马迁,成书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记载,天球被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此时的二十八宿演变为二十八个天区(每个区一年内占据天数不同),星区拟像为东北西南“四象”,每一象为七宿。[2]
二十八星宿的文化内涵
二十八星宿不仅在天文观测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应用于文学、占卜、风水等领域,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敬畏。[1]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所谓“宿”或“舍”,是指“恒星月”停留一宿之义,一个“恒星月”正好是27天到28天,这也是一种二十八宿缘起的说法。二十八宿分为四组,空间上对应四方,时间上对应四季;而每组又由七宿构成,这又对应北斗七星之“七”,仿佛是在中央运转的北斗七星向四方的投射。[1]
东方七宿组成的形状,被赋予了“龙”的称谓,按五行,东方属“木”,主“春”,青色,便又叫“青龙”或“苍龙”。西方七宿,其状如虎,五行中西方属“金”,主“秋”,白色,便称“白虎”。南方七宿,其状如鸟雀,五行中南方属“火”,主“夏”,红色,便称“朱雀”。北方七宿,其状如龟蛇,五行中北方属“水”,主“冬”,黑色,便称“玄武”。[1]
四象由来已久。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象征北斗与四象的“星象图”,距今6300多年。四象不仅起源早,还一以贯之,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的髹漆衣箱上还绘制着完整的二十八宿图。这也是第一次通过考古出土证实的完整的二十八宿的物证,距今已有2400多年。足见,这一天文思想的流传,不仅历久不衰,而且还逐渐完善、发展。[1]
二十八星宿的现代意义
这一古老体系融合了科学观察与神话想象,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在《西游记》中,二十八星宿不仅是天文符号,还化身为具有超凡能力的角色,参与故事发展:
- 亢金龙:曾用金角帮助孙悟空脱困。[3]
- 奎木狼:下界为妖时化身黄袍怪,后被召回。[4]
- 昴日鸡:以法力制服蝎子精。[4]
- 井木犴:协助捉拿犀牛精。[4]
二十八星宿和九曜星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神话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小说、游戏等文化作品中经常出现,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背景和神秘色彩。[4]
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概念,不仅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还广泛应用于周易算命中。通过分析二十八星宿在命盘中的分布、与五行阴阳的关系以及值日规律,可以揭示一个人的命运密码。无论是短期运势还是长期发展趋势,都能从中找到线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