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混合型磨玻璃结节生长速度是纯磨玻璃结节两倍
同济大学研究:混合型磨玻璃结节生长速度是纯磨玻璃结节两倍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部磨玻璃结节(GGN)被发现。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是评估其恶性潜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随访策略的关键依据。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谢冬医生团队针对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与意义
磨玻璃结节根据其内部实性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和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pGGN通常表现为肺泡腔内细胞增生,而mGGN则可能包含浸润性癌成分。因此,不同类型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和恶性潜能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方法与发现
谢冬医生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临床病例数据,发现pGGN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5年内增长比例约为13%-23%,恶性概率较低。相比之下,mGGN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5年内增长比例高达48%-55%,恶性可能性显著增加。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观察到一些典型病例:一个病例显示,从发现到手术期间,病灶在两年内从8.3mm增大至12.4mm,平均每年增长约2mm;另一病例中,结节三年内从5mm增至11mm,年均增长约2mm。这些数据为评估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临床应用与患者随访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谢冬医生建议,对于直径小于5mm的磨玻璃结节,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显著变化,患者可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小于8mm的混合型结节,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恶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直径≥15mm的纯磨玻璃结节或实性成分较大的混合型结节,需密切监测其大小、密度及形态变化,以及时发现潜在恶变。这一研究结果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担忧和焦虑。
结语
谢冬医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精准评估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医生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随访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早期肺癌的治愈率,降低患者不必要的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