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盛大开幕,202件珍贵文物讲述母亲河文明故事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盛大开幕,202件珍贵文物讲述母亲河文明故事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正在三峡工程博物馆盛大开展,这场展览汇聚了全国49家文博单位的202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多达45件(套),是首次通过博物馆展览语言全面展现长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长江,这条绵延6300多公里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本次展览以“江孕·万物”“江润·中华”“江启·文韵”“水利·千秋”四个单元,系统展现了长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江孕·万物:生命的摇篮
展览的第一部分“江孕·万物”,展示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早期文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距今约1.8亿年前的鱼龙化石,感受长江流域生命的起源。一件件精美的史前玉器和陶器,展现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辉煌。
江润·中华:文明的滋养
“江润·中华”单元展现了长江对中华文明的滋养和影响。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丝绸纺织、青铜冶炼等文明成就,无不彰显着长江的恩泽。其中,一件出土于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兽面,以其神秘而独特的造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江启·文韵:艺术的源泉
“江启·文韵”单元展示了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成就。从战国时期的虎钮錞于,到东汉的青瓷舂米佣,再到唐代的四兽平底铜升鼎,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水利·千秋:治理的智慧
“水利·千秋”单元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和治理成就。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从“南水北调”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展示了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智慧与成就。
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两千年前的“海关减免税文书”——鄂君启金节(舟节)。这件珍贵文物记录了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的贸易和税收制度,是研究古代长江航运的重要实物资料。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是被誉为“史前雪地靴”的条纹彩陶靴。这件距今约6000年的文物,不仅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智慧,也体现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先进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表示,本次展览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当代长江治理的伟大成就相结合,用独特视角进行串联展示,多维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了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在近年来的长江主题展览中尚属首次。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支持,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四川省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博物院、三峡工程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4月10日,观众可预约免费观展。
三峡工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与相邻的重庆市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这场展览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工程博物馆,感受长江水文化的魅力,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