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舒单抗纳入医保,价格降幅达8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迎来福音
地舒单抗纳入医保,价格降幅达8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迎来福音
3月1日起,用于防治癌症骨转移的地舒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加维)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价格从每支5298元降至1060元,降幅达80%。患者每年只需自付约4770元,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也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治疗手段。
地舒单抗是一种RANKL抑制剂,通过阻断RANKL通路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与激活,能更好地延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表示,地舒单抗不仅抑制破骨作用,还能改善免疫微环境,从而延长患者生存。
随着原研地舒单抗120mg注射液的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适应症在中国进入医保,将助力更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收获高质量长生存。北京积水潭医院徐海荣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生是骨髓瘤细胞与骨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骨代谢和骨重塑失衡。其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是调节骨重塑的关键通路。一项覆盖全球29个国家、259个研究中心、纳入1718例患者的国际大型双模拟随机双盲Ⅲ期对照研究——482研究证实,在至研究中首次SRE时间方面,地舒单抗不劣于唑来膦酸;而15个月的界标分析,在至首次SRE时间方面,地舒单抗优于唑来膦酸,P值为0.039。由此可见,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进入地舒单抗时代将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京晶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戴钰俊教授和嘉兴市第二医院胡蓓莉教授等专家提出,抑制RANKL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地舒单抗能防止休眠的肿瘤细胞再激活,维持长期的肿瘤缓解,并通过影响破骨细胞的活动来调节免疫微环境,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即使没有骨病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要在开始系统治疗的同时联合骨靶向治疗,延迟或减少SRE的发生。
江西省肿瘤医院黄燕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旸教授等专家表示,NCCN指南及CSCO指南均注明了骨靶向药物的治疗时机,所有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论是否确诊骨病)均应接受地舒单抗等骨靶向药物治疗,建议用药至少2年。此外,要重视患者宣教,引导患者了解骨保护治疗或者骨靶向治疗的治疗意义。同时,要积极与内分泌科医生配合,密切监测血钙浓度。
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肖溶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娜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松教授等专家表示,地舒单抗作为一种高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药物,应规范全程使用,以确保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得到全面且持久的控制。对于达到VG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以上疗效的患者,骨靶向治疗仍然需要持续进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曦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何悦教授,三位专家围绕原研地舒单抗120mg注射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中的地位以及不良事件管理经验进行了分享。专家们指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程呈现“缓解-复发”的周期循环模式,因此除了疗效之外,成本效益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随着原研地舒单抗120mg注射液的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药物可及性增大。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防治的全周期管理,持续性规范化开展骨保护治疗。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颌骨坏死是一种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在使用地舒单抗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口腔健康状况。
同时,专家们强调,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中,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至关重要。骨科医生要评估骨折或脊髓压迫风险,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骨科手术干预;内分泌科医生可以帮助检测和管理低钙血症;口腔科医生可以评估颌骨坏死风险。
原研地舒单抗120mg注射液为国内目前唯一获批的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抗体骨靶向药物,进入国家医保后于今年开始落地执行,极大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面对临床实践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挑战,与会专家呼吁全国专家携手合作,共同开展临床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医学证据,推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的进步,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造福中国乃至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