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台湾: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交融
泉州与台湾: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交融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却隔不断千年血脉情。从宋代到现代,两地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亲情纽带历久弥新。
历史渊源:从宋代到现代的行政隶属变迁
早在宋代,泉州与台湾就已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据《舆地纪胜》记载:“泉(泉州)连海外之国三十六岛(三十六岛指澎湖)。”澎湖作为泉州的外府,不仅是泉州人居住的地方,还是泉州官府驻兵设官的重要据点。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中进一步记载:“澎湖‘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为屋居之’‘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
明清时期,泉州与台湾的关系更加紧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设府,成为福建的第9个府。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后,仍与福建保持若干行政上的关系,如教育行政上台湾乡试合并于福建乡试,财政上福建海关协银20万两,福建各库协银24万两。
文化传承:寻根谒祖与闽南文化体验
2024年11月,30多名台胞参加了在泉州举办的“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闽台缘博物馆的“乡愁厅”,8名嘉宾向福建省档案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珍贵的“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资料,守护着“两岸一家亲”的血脉亲情。
在泉州惠安,由民间收藏家、台属蔡平辉创办的“阿里山会馆”里,手书、字画、照片、书籍——大量体现着两岸紧密关联的“迁台记忆”展列其中,台胞们“沉浸式”体验两岸同宗同源的历史文化。
在晋江市龙湖镇粘厝村,台胞们参观了闽台粘氏大宗祠,陈列的族谱上,清晰记载着两岸粘厝村的历史渊源,满族的建筑风格和宗祠布局,是血脉相连、骨肉情深的标志。
亲情纽带:两岸同胞的互动与认同
在泉州南安文庙、惠安文庙、崇武古城等地,两岸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儒学传承与发展,体验了惠安精湛的建筑工艺和雕刻技艺,领略了崇武古城作为海防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
在石狮市蚶江镇后垵村锦江林氏宗祠,台湾云林县麦寮乡后垵村的宗亲向大陆宗亲赠授了一块“慎终追远”的牌匾,两岸宗亲按传统民俗共同敬拜先祖。38岁的温先生首次随团回乡,他感慨道:“我是第一次回到原乡寻根谒祖,收获很大。一方面,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后垵村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增进两岸宗亲情谊。”
当代交流:闽台缘博物馆的文化桥梁
闽台缘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反映海峡两岸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设有《闽台缘》和《乡土闽台》两个基本陈列。《闽台缘》从地理、血缘、开发、文化(语言、祭祀、风俗)、古今隶属、统一大业等多方面对两地进行展开,参观者可以借助馆内的多媒体设施进行文化互动。三楼的《乡土闽台》则通过一系列生活化布景来展示两地特有的传统习俗,如博饼、送王船等。
泉州与台湾,千年血脉情,历久弥新。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两地人民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寻根谒祖的亲情互动,还是文化传承的共同努力,都见证了这份跨越时空的血脉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