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南两大史前遗址:昌江VS三亚
揭秘海南两大史前遗址:昌江VS三亚
海南岛,这片热带岛屿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昌江史前洞穴遗址和三亚落笔洞遗址是海南史前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分别代表了旧石器时代和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文化特征,为研究海南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
昌江史前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的见证
昌江史前洞穴遗址位于海南岛西部的昌化江流域,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洞穴。2024年,海南省博物馆启动了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调查,旨在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索和揭示昌化江流域史前人类的生活痕迹和文化遗存。
调查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彭菲在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介绍,昌化江流域一直是海南史前考古工作的一个重点。此次调查工作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月,目前是调查阶段。我们已经调查了20多个洞穴、几十个点的台地,虽然不是所有的点都有发现,但我们也有一些收获。
我们在一些史前洞穴里,采集到了人类活动的遗物,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还有赭石——这可能是用来制作岩画的颜料。在旷野的台地上,我们也采集到了比较典型的石器标本,证实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洞穴。每一件遗物的发现都如同一块拼图,会逐渐拼凑出史前人类在海南的生活图景。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昌化江流域有很多洞穴具有非常大的考古研究潜力。整个工作还在持续开展,现阶段是进行地表采集、地形测绘及物理探测等基础研究工作,下一步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的遗址、洞穴进行发掘。相信这一工作会持续多年,成果也会不断推出。
三亚落笔洞遗址: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见证
三亚落笔洞遗址是中国最南端的古人类洞穴遗址,1992年至1993年,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三亚市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出土石器、骨角器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亚洲象、华南虎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海生贝类遗骸,特别是晚期智人牙齿化石的出土,为研究海南岛人类起源与变迁、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华南大陆与中南半岛地区文化联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考古实证,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24年12月1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设立“三亚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工作站”,计划就三亚落笔洞及周边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展开全面合作。双方共同设立“三亚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工作站”,为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提供全方位保障;共同协商制定考古调查和发掘计划,联合申请并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共同协商制定多学科研究方案,开展年代学、埋藏学、古环境和古DNA等多学科研究;开展人才培养、专业培训,为海南培养更多的考古专业技术人才。
两大遗址的文化特征与对比
昌江史前洞穴遗址和三亚落笔洞遗址虽然都位于海南岛,但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昌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反映了约2万年前海南先民的生活状态。石制品以砾石打制石器为主,器形厚重,制作工艺简单,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等。这些发现体现了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传统的特征,与广西百色盆地等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相似之处。
落笔洞遗址则展示了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文化特征。遗址出土的石器仍以华南传统砾石打制石器为主,出现少量磨制不精的磨制穿孔石器,也与华南旧石器时代末期白莲洞第二期遗存的风格一致,但在年代上有着明显的滞后。落笔洞也未出现陶器,尚处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同时,遗址中存在较多贝壳类动物遗骸,多为食用种,如蚶、牡蛎和螺等,此类海生软体动物的存在,说明海洋捕捞在落笔洞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海南岛最早先民开发海洋的发端。
结语
昌江史前洞穴遗址和三亚落笔洞遗址作为海南岛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不仅见证了海南早期人类的活动轨迹,也为研究海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对比这两个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南史前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发展脉络,进一步理解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