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养殖病害防治:烂鳃、烂身等五大疾病全解析
黑鱼养殖病害防治:烂鳃、烂身等五大疾病全解析
黑鱼(乌鳢)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疾病,如烂尾、烂鳃、烂身、肠炎和出血病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黑鱼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疾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
黑鱼常见疾病症状
1. 黑鱼烂鳃病
黑鱼烂鳃病流行于气温较高的6—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 会发生,感染力强,一旦发病,会迅速殃及其它没有患病的黑鱼。黑鱼如果发病后苦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发病黑鱼(乌鳢)的死亡率可达90%左右。
黑鱼(乌鳢)寄生虫性烂鳃病大多发生于5—9月,发病乌鳢(黑鱼)多为 规格较大的鱼种及成鱼,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细菌性烂鳃病低。细菌性烂鳃病患病乌鳢(黑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不摄食,离群独游,不怕惊吓,鳃部枯液显着增多,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 死。解剖检查,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肾脏充血肿大,消化道无明显症状。
寄生虫性烂鳃病 患病乌鳢(黑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食欲减退,严重 时不摄食,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鳃部粘液增加,鳃 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解剖镜下检查,可见中华鳋等寄生虫。
黑鱼烂鳃病流行于气温较高的6—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 会发生,感染力强,一旦发病,会迅速殃及其它鱼。发病后苦不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发病乌鳢(黑鱼)的死亡率可达90%左右。
黑鱼(乌鳢)寄生虫性烂鳃病大多发生于5—9月,发病黑鱼(乌鳢)多为 规格较大的鱼种及成鱼,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细菌性烂鳃病低。细菌性烂鳃病系黑鱼(乌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鱼害粘球菌所致。寄生虫性烂鳃病系黑鱼感染中华鳋等寄生虫所致。
2. 黑鱼烂身病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有的鱼在水里打转,食欲下降,鳍基部有少量出血。病鱼烂身,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烂身从表皮向肌肉内腐烂,病灶常呈红色。解剖发现腹腔内有小量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乳白色的花点,肝脏呈暗红色。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消毒工作。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
养殖密度过大;一般放养密度都在5000一8000尾/亩,购进鱼种时,病原带入,冰鲜鱼没有消毒后再投喂。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为黑鱼养殖投喂的是冰鲜鱼,加上后期投喂量很大,所以水质一般3一5天就开始恶化,但由于黑鱼比较耐低氧,所以养殖户一般要隔7一10天换水一次。故养殖池水严重恶化,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且鱼体抵抗力下降。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黑鱼养殖池。更容易出现黑鱼烂身病。在所调查的黑鱼烂身病发病池中,有65%的池塘存在这种情况。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对于特别敏感的鱼如乌鳢,可带着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展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
3. 黑鱼烂鳍病
多由饲水不良,水质长期浑浊,受新水刺激过多,或鱼儿互相撕咬导致细菌感染。感染的迹象:最初,鳍的边缘出现轻微的不透明的外观。然后膜一片片地脱落,暴露出鳍刺,鳍刺开始依次裂开。当裂缝到达身体时,受侵害鱼通常都会死亡。引起烂鳍的细菌经常出现,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它们只在恶劣的环境里侵害不健康的鱼。这些细菌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斑点、区域发炎和溃疡。
4. 黑鱼肠炎病
黑鱼肠炎病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 细菌性肠炎。在全国各养鱼区均有流行,危害黑鱼、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 ,严重时全部死亡,是我国危害严重的鱼病之一。
病原存在于天然水体及水底淤泥之中,健康鱼肠道也常有此菌,当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等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常暴发本病。
此病的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 。在鱼的全部养殖进程中肠道内都存在此类病菌。但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没有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
过去通常在4-8月发生,北方推迟1个月左右。现在已提前到3月份开始发病。甚至全年都有此病发生。在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 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当池塘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患病的黑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食。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两侧肿胀。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
在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血脓充塞肠道。感染率与死亡率很高。
5. 黑鱼出血病
黑鱼出血病是黑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流行于5~9月份,多表现为病鱼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出现出血症状,3~4天即有大批暴死的现象。
黑鱼出血病的诱因有多种,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胁迫因素,都可以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发病。
病鱼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大大下降,行动迟缓甚至失去反应
极端天气变化也会引发该病;另外,某些人为因素也会诱发该病,比如过量投喂,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也会加重此病。
根据以往的经验,投料过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停止投料可以避免肠道遭受进一步损伤,有利于肠道恢复。
黑鱼乌鳢发病后,吃食量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7%以上下降到几乎不吃。池塘许多乌鳢呈现病态。
病鱼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大大下降,行动迟缓甚至失去反应,呼吸困难,常浮在岸边水面不动,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亡。体外检查,病鱼腹部、两侧皮肤基本正常;肛门红肿也不甚明显,鳃丝完整,颜色基本正常,个别较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易碎,个别病鱼肝脏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
脾脏肿大变紫黑色,发硬,柔软性大大下降;后肠部分充血,肠内多无食物且有少量积水;肠系膜、腹膜、鳔壁、肌肉、生殖腺有充血症状。池塘水质浓绿,下风口有极浓腥臭味,透明度在7cm左右。
根据病鱼表现的症状及池塘状况,结合病鱼内脏和肌肉出血症状,初步判断病鱼死亡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细菌感染所诱发的暴发性出血病引起。
黑鱼出血症病原黑鱼出血症病原为弹状病毒,患病鱼体少摄食或不摄食有时在池边或水底静卧,表皮呈斑点状出血,有的重病鱼体表现为特异性狂躁乱奔,解剖可见病鱼肠内无食物肠壁有时轻微充血。肝脏肿大呈粉红色或点状、斑块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呈淡黄色,脾脏充血肿大,有腹水。此病主要危害体重在400g左右的黑鱼,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采取“调水 内服药物”的做法,由于长期投料过量,大多养到后期的鱼塘底质都很差,在停饵当天用调水解毒类产品先调水改底,如菌克原液全池泼洒;调节水质的同时,还可以抗菌消炎。
对于已发病的,治疗过程一般采取先治病再调水的方法:第一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暴血停控制死鱼数量不再上升。同时内服具有清热解毒的五黄粉,当死鱼情况得到控制后,第二天再全池泼洒维生素C和抗应激类(芪仕欣等)产品。
黑鱼疾病预防措施
1. 水质管理
水质波动、恶化是鱼病发生的环境基础。科学调水,使水质稳定、肥度适宜、溶氧充足,是预防鱼病的最基本措施。在珠三角地区,天气不稳定,常大幅起伏。
结合我们的经验,我们建议:在大降温前,应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底,以预防反底;在低温期间,可少调水;但在回温期,务必加强改底,并可适当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分解水体有机物,避免水质恶化。
病原的侵染是鱼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减少池塘的病原数量,在冬季降雨后或连续阴雨时,可使用菌克原液+获利安糖萜素等进行水体消毒,抑杀病菌,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
其次,即使鱼塘没有发病死鱼,也应勤巡塘,观察鱼群状态是否正常,鱼体是否有病症或虫咬伤口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鱼的体质弱也是发病的重要基础。如果投喂过少,鱼的营养摄入量低,当水质波动时,鱼群就容易产生应激。
2. 使用益海菌克原液
(1)处理致病菌:对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等G -致病菌所引起的水肿、烂嘴、萎缩、滑板、僵硬症、腐皮综合征。海水鱼类烂鳃、烂尾、肠炎、腹水、疖疮、体表溃烂、出血等有效。
(2)净化水质:有效降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强水体溶氧与稳定性,保持水体活性与良好水色,优化水体环境。
(3)促进生长:富含促生长因子与营养物质,加之菌株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可增强食欲与摄食量,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