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守护3800公里文化记忆,佛山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30年守护3800公里文化记忆,佛山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身手不凡,却深藏不露;侠肝义胆,又温润如玉;商业其外,文化为魂;身有绝世武功,心怀家国天下。”
这评价的是佛山。
从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天下四聚之一,到现代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座实力雄厚、文脉悠长的岭南文化名城。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3800公里热土上,一门门传统技艺、一幢幢古建筑在三十年如一日的保护管理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传承着佛山的文化密码。
走进顺德伦教,一粒粒薯莨除了做中药,还能用来染布;一池池河泥,除了做肥料,也可以用来染布。两种不沾边的材料一邂逅,就变成了纺织界的“软黄金”——香云纱,成为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
香云纱承载了美丽的故事,佛山的历史文化也如粤语所说的——“一匹布那么长”。
天意莨园紧挨着伦教大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香云纱)保护基地。其独特的外形设计源自英国国宝级建筑大师托马斯,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串联起百年香云纱的记忆。
踏入天意莨园的时尚展厅,里面陈列着古老的非遗工艺品,仿佛在低语着往事。漫步到对岸的旧建筑群又会发现,这些旧物正以新的姿态讲述“潮人潮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民粮仓是为了缓解仓容不足问题而建的,每逢农作物收成时,粮仓所在的埠头附近就人艇聚集,十分热闹。如今,旧粮仓的红泥房、瓦砖墙被完好保留并修缮,但与之相融的是嵌于外墙的冷调新型钢材结构和大面积落地玻璃,既为建筑增添了现代气息,也让原本封闭的仓库变得透亮,富有质感。
漫步在旧粮仓活化后的粮苑,年轻人在充满岭南特色的蕉树下品尝法式甜品,坐在有岁月痕迹的石板凳上喝着手冲咖啡,别有一番风味。
在佛山,这类改造活化案例还有很多。艺术画廊、私房菜、咖啡、香云纱工作室......近年来,一大批古建筑找到了新出路,蝶变后“再就业”,吸引人流聚集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那家莨绸”是粮苑园区的一家香云纱工作室,主理人彭娜是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珠的徒弟。
“这里紧挨着旧时的晒莨厂、洗纱厂,粮苑的环境闹中取静,希望每一位进店的客人,都能从我的工作室认识香云纱,感受香云纱的魅力。”彭娜说。
古建筑,是历史的瑰宝。佛山有数量众多的老街区、老宅子,它们虽然不是政府认定的历史建筑,但不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何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今年,佛山施行一项地方条例实施细则,探索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新模式。对比其他城市,佛山明确提出,围绕历史建筑开展多功能使用。于是,大批老宅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博物馆、图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
市民游客打卡这些建筑,就像寻宝一样。在顺德北滘,有一间始建于明朝的何求苏公祠,如今被江西人黄勇为用于经营茶馆,免收任何租金,但需要承担一份保护责任。
原来,在北滘碧江社区,类似何求苏公祠的明清祠堂、历史建筑有不少。维修简单但保养很难,特别是木质结构的老建筑,长期空置的话,更容易虫蛀、老化和破败。碧江社区便通过免费使用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共同保护的工作中,让老建筑先有人气、再有人管,从而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打破了以前“维修——空置——再维修——再空置”的恶性循环。
如今,碧江社区18处省级、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5处历史建筑,都得到了“认领”。
传承有法,薪火赓续。广东旧改的一大特征,就是注重保留“乡愁”。
作为禅城核心区域的祖庙至东华里一带,拥有全市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来到其入口位置的元吉黄公祠,远远传来的粤剧韵律,立马就能引发老广人的共鸣。
禅山戏曲艺术团副团长罗绮华介绍,每周大概有4天时间,每逢下午1点半,他们就会在这里进行戏曲、演出、社团活动,“黄公祠是岭南天地提供给我们的场所,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活动,原则上都不收门票。”
元吉黄公祠始建于清初,现在看到的风貌跟当年基本一致,但它原址并不是在此,而是通过“异地重建”,把整栋建筑搬迁了。岭南天地奠基总工程师蒋铁松介绍,东华里是国家级文物,设计团队预留了东华里正对面的位置给元吉黄公祠,搬迁期间,他们把一片瓦一片砖拆下来以后,编好编号再运到这里,测绘后再重新把一块块砖瓦搭起来。
修旧如旧,“城”就新机遇。一栋栋旧建筑以包容并蓄的态度“焕新”,迎来了一波波创业的年轻人,连港澳青年也到这片热土寻根追梦,还玩起了跨界,让港式味道香飘古屋。
港青年叶伟俊和李国铭就被这些岭南特色的建筑所吸引。他们说,佛山是世界美食之都,很多来自广州、深圳、港澳等地的年轻人会来岭南天地寻找美食,比如顺德小吃、鱼饼鱼腐,慢慢发觉佛山的美食很适合香港人的口味。
“旧建筑活化的新旧交融概念,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感。”叶伟俊介绍,研发团队尝试在冬阴功汤粉里面放顺德鱼腐等食材搭配,不断追求创新,颇受食客欢迎。
据了解,目前佛山已经新认定公布两批次共116处历史建筑,全市31处名镇、名村、街区,33处传统村落和218处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已公布,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相关主体责任。接下来,佛山还将继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如应急保护等方面,正在建立相关制度。
本土、务实、情怀、创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30年,练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真功夫,越来越多湾区青年来到这里,共同见证新时代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佛山,老街载梦想;
湾区,业态聚能量;
传承,创新化作桨;
真功夫,傲笑万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