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能制造:政策引领创新,亦庄产值占比近四成
北京智能制造:政策引领创新,亦庄产值占比近四成
2024年,北京智能/高端制造产业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根据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状况报告(二季度)》,该产业月平均薪酬中位值高达13219元/月,位居各行业前列。这一数据背后,是北京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领跑的生动写照。
亦庄崛起:北京高端制造新高地
在北京东南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新星”。2024年上半年,亦庄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北京全市的近40%,成为继GDP突破万亿的海淀区之后,北京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走进亦庄的机器人产业园,科技感扑面而来。楼栋之间的中央阳光草坪引入了智慧园林AI机器人灌溉系统,无人车在园区内穿行自如,连吉祥物都充满科技元素。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机器人生态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产业的50%。
在园区内,易维集控、海梓科技等国家级高新企业的产品已经投入实际应用。比如,易维集控的智慧园林AI机器人灌溉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园林养护行业的人力成本高、管理难等问题。
创新驱动: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北京智能/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投入。2023年1-11月,北京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5%,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在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研发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创新投入带来了显著的产出。2023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中,1200余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300余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5.2%和15.2%。在新产品方面,风力发电机组、液晶显示模组、新能源汽车、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人才集聚:打造智能制造“梦之队”
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据统计,2023年北京高精尖产业人才总量已达210.6万人,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的26.2%。其中,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
在亦庄,不仅有强联智创这样的医疗设备研发企业,还有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布局智能驾驶领域。小米SU7应用小米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实现城市NOA功能;华为ADS 3.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则让享界S9的智能驾驶能力全面提升。
政策引领:为智能制造插上翅膀
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要全面实现数字化达标,打造2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认定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在政策支持下,北京的智能制造企业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北汽集团为例,其打造的“北京智造创新中心”已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该中心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智能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
展望未来:智能制造引领北京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可以预见,在政策、人才、创新等多重优势的驱动下,北京智能/高端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