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书法史》:文房用具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8: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书法史》:文房用具

需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仍是《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所限的唐及五代文房用具内容。并非通史概念下的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主要是纸、笔、墨和砚四事,即后来我们经常说的“文房四宝”。“文房四宝”这个称呼来源于北宋梅尧臣的《九月六日登舟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及,唐王朝大力提倡儒学,兼及佛、道,著述典藏,蔚然成风,而这些典藏全凭着人手工书写,于是,纸、笔、墨、砚等应用工具的供给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先说一个官方数字,以笔匠的比例,有人推算唐“秘书省年给纸九万番,墨2013丸;弘文、崇文馆年给纸各四五万番,墨1007丸”。
(注意:汉代即有墨丸,在砚台上以“研子”和水压磨得墨以供书写)。
(汉代墨丸)

先说纸

唐代官方用纸甚为讲究,公文所用,各有制度。官方用纸一般都用经过加工的熟纸。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有记:
“唐中书制诏有四:封拜册书,用简,以竹为之。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曰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黄藤纸。赦书皆用绢黄纸,始贞观间,或曰取其不蠹也。纸以麻为上,藤次之。用引为重轻之辨。学士制不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百已,因谓之白麻。”
黄白麻纸出自益州(今四川成都),顾名思义即以麻为原料所制的纸,是唐代名纸。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即染黄的麻纸,白麻乃其本色。藤纸产于浙江嵊县剡溪,以剡藤为原料。
当时由于造纸业的兴旺,产地也很多,益州、剡溪之外,其他产品,李肇《国史补》卷下所记的略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薄,重抄;临川之滑薄。又宋、亳间有积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
书画家用纸,也大都是熟纸。杜牧《张好好诗》、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是白麻即原色纸。李调元《诸家藏书薄》卷三所谓“唐代欧阳询黄麻纸草书《孝经》”和“五代杨凝式小字黄麻纸一幅”,以及敦煌唐人写经,几乎全用熟纸。颜真卿《争座位帖》,米芾《书史》记“是唐畿县狱状捶熟纸”,则也是熟纸的一种。至于著名的硬黄纸,无论用于装潢还是摹写,都是经过蜡加工的黄纸。
唐代还有一种金花纸,见李肇《翰林志》:“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杨妃外传》记载李白曾用金花笺题写牡丹诗。米芾《书史》记曾见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又勾摹”。
(今人仿制的薛涛笺)
至于一代名纸“薛涛笺”,或称“浣花笺”,也是一种染色的熟纸。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记:“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之,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名薛涛笺。”此乃是一种红色小幅的诗笺。
五代以南唐澄心堂纸最著名,《文房四谱》卷四:“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曾慥《类说》卷五十九引《砚谱》亦称:“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

其次说笔

先说官方。唐代秘书省、集贤院和弘文、崇文两馆的笔匠,当是制笔高手,待遇想来也是不菲的,只是其笔史并无记述,更不见有所称颂,所以他们的影响远不如宣州民间的笔作坊师傅来得深远。
再说民间。民间制笔师傅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文房四谱》卷一所记:
世传宣州陈氏世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尤能作笔。至唐柳公权求笔于宣城,先与二管,语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笔,不尔,如退还,即可以常笔与之。”未几,柳以为不入用,别求,遂与常笔。陈云:“先与者二笔,非右军不能用,柳信与之远远矣。”
这就是柳公权不能用羲之笔的故事。
柳公权乃一代名书家,陈氏矜持如此,可见其自重之甚。此或出小说家言,然陈氏笔之不易得,自可想见。陈氏之外,还有诸葛氏。欧阳修有诗《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大赞诸葛氏笔,称其:“……宣人诸氏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关于这里的“三副”,以及文中所提到的“散卓笔”可以参看黄简先生的书法视频教程,有详细解释。
(黄简先生所介绍的毛笔“三副”)
但宣州之笔并不始于陈与诸葛两氏,它早在代宗朝大历年间(766-779)已驰名天下。
唐代之笔,多从旧制,每每以鹿毛、兔毫作柱,被之以羊毫。至会昌年间,江西新淦出“散卓笔”,一改兼毫常式,纯用羊毫长锋。既无柱,羊毫又软且长,大凡提笔作书,尤其草书,漫漫之落笔时,可人意处自当远胜宣州名笔。
实际上,书家用笔,因习惯不同,各有所宜。有“善书者不择笔”如欧阳询、虞世南者,也有如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的,欧阳通更是“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薄白滑者,乃书之。”
柳公权对笔的要求更为具体,他在《谢人惠笔书》中提出:“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顷年曾得舒州青练笔,指挥教示,颇有灵性。后有管小锋长者,望惠一一,即为妙矣。”这虽与柳氏写大字有关,联想到陈氏之笔,“非右军不能用”,亦可见唐笔之发展。

再次说墨

墨在古代,分石墨、松烟两种。自晋、魏以来,崇尚松烟,唐时盖不见石墨。唐墨主要产于绛、易、潞诸州。
(再回忆一下唐初行政区划)
盛中唐时期,墨在士大夫间已成养畜之风。据冯贽《云仙杂记》所引《成老相墨经》,“墨纹如履皮,磨之有油晕者,一两可染三万笔”;“墨染纸,三年字不昏暗者为上”;“凡墨日用之一岁,磨灭半寸者,万金不换,然至难得”云,当时品墨盖已见有专书,且相当精审。
唐时易州置有墨官,陆友《墨史》记:“祖敏,本易定(水)人,唐时之墨官也。今墨之上,必假其姓而号之,大约易水为上,其妙者必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闻于天下。”易州即上谷郡,大府配给集贤院的上谷墨,盖出是州墨官之手。
唐代之墨,除州县进贡之外,多见文人自制,米芾曾见李阳冰墨于京师相国寺罗汉院。至于铭有巧匠名工姓氏者,始于晚唐,著名的易水有奚鼐、奚鼎兄弟;歙县有李超、李廷珪父子。
李超,本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唐末避难渡江而居歙州(今安徽休宁)。《墨史》记载李超墨“今有得而藏于家者,亦不下五六十年,盖胶败而墨调也。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常侍徐公铉为太简言,幼年尝得李超墨,一锭,长不过尺,细裁如箸,与其弟锴共用之,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这里的徐铉、徐锴就是《说文解字》课程中我们常提到的大徐和小徐兄弟,他们除了是文字学家,同时还是书法家)。

(《说文统系图》中左三左四即徐氏兄弟)
《墨史》称李超墨“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如此云云,唐墨之质量自可想见。李超、李廷珪之墨,至北宋尤见珍贵,宣和年有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
唐墨配药,相传始于唐玄宗,王象晋《群芳谱》记其“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
唐代已见有色墨,如韦述之黄墨。《文房四谱》又记“造朱墨法”,“朱书”盖出朱砂之墨。碑志书丹,或亦出朱墨。《云仙杂记》所记楚王灵夔“使人造红白二墨为戏”事,出《大唐龙髓记》,其红墨,即朱墨,若是,当时还有白墨。

最后说砚

(唐及五代的箕形砚)
李尤《砚铭》曰:“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唐代砚石主要出自青州、绛州、歙州和端州,以端州紫砚最为著名。
笔、墨、纸、砚为文事所需,不可或缺,故为士大夫所重,赏玩之风遂起。其中,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惟砚则终身享用,为四宝之首,尤特家为书家所钟爱。
如柳公权“常评砚,以青州石末(就是石末砚)为第一,言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见《旧唐书》一百六十五卷)”。黄易简《文房四谱》卷三亦录有李阳冰对砚的研究,称:“夫砚用则贮水,毕则干之,若久浸不干,墨乃不发,墨既不发,书乃多渍。水在清净,宜取新水密护尘埃,忌用煎煮之水也。”
其实《墨池篇》卷二十还记有李阳冰有关纸、笔保管的经验,如:“纸常宜深藏箧笥,勿令风日所侵,若少露埃尘,则枯燥难用矣。攻书者宜谨之。”卷十九又引其《笔法诀》云:“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卓等,即各从人所好。欲作,法匠须良哲,物料精详。入墨之时,则毫副诸勿斜曲,每因用了则洗濯收藏,惟己自持,勿传他手。至于时或命书,兴来不过百字,更有执捉之势,用笔紧慢即出于当人,至理确定矣。”这亦可见唐时对文房四宝已有专门的研究,而李阳冰的心得尤为后人见重。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