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解读
《毛诗大序》解读
《毛诗大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对《诗经》的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毛诗大序》的流传、价值和消极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文献。
第一篇
《毛诗大序》 流传
一、《毛诗大序》地位
1.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并非系统化)
2.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3.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和诗、 乐、舞的相互联系
4.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毛诗大序》创作背景
1.背景问题
汉代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派,目前三家诗已经亡佚,只能看见散见的篇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流传至今
2.原因
(1) 汉代独尊儒术是《毛诗序》话语权的基础。
《毛诗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儒家文艺理论的整合。
儒家话语与封建专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权威体系
(2) 教化大义是《毛诗序》话语权的核心
3.结构问题
(1)《毛诗序》有《大序》与《小序》之分
(2)《小序》:逐篇解释每一首诗的题旨和用意。
(3)《大序》:在诠释《关雎》之时,借题发挥,衍生的一篇长文。它简明扼要地阐释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基本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诗乃至整个文学的根本认识,可以看作是《毛诗序》的总论
4.流传问题
(1)魏晋至隋唐:虽有毛、郑之争,但都共尚《毛诗》
(2)唐:孔颖达奉敕作《毛诗正义》,更是莫定了《毛诗》 的经典地位
(3)宋:欧阳修的《诗本义》开始,就不以诗序为然。到郑樵的《诗辨妄》,王质的 《诗总闻》, 渐形成“疑序”一派。认为《毛诗序》序言写的不是很好,逻辑混乱,有些地方存在错误,认为《毛诗序》有问题
5、《毛诗大序》 作者
1.历史上说法不一,目前较多宣传是汉代毛苌
2.其他说法
(1)子夏、毛公、卫宏
(2)诗人所制
(3)毛诗后来的门人
(4)村野妄人:导致一序一派
第二篇
《毛诗大序》的价值
一、文艺本质问题
1.情志统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1)诗歌本质:
抒情言志,情志统一,集于中而发于外。
①情:感情情绪,个人性——感性认识——人喜怒哀乐之情
②志:意志怀抱,社会性——理性思考——人伦政教礼义得失
在情志关系上更多在于志,但是指出了情在言志的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价值:“情'志'并提,先秦所未见
参考书目: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2)问题:“言志”和“缘情”是否是不同观念系统的理论话语?
观点1:朱自清《诗言志辨》——“言志”、“缘情”不能混为一谈
观点2:“言志”、“缘情”并无分野
①《毛诗序》“情”、“志”是二合一的东西,只是表现上有所侧重
②字源角度:先秦时期文献中,“情'字绝大多数含义是“实情“、“情理',强调'真实'
③“诗缘情”也并非脱离儒家思想观念,仍旧以政教伦理为旨归
(3)问题:“情”在《毛诗序》中的定位是什么?
——欧阳祯人《先秦性情思想研究》
A、“情”是《诗》三百产生的诱因和出发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①情-言-嗟叹之-咏歌之(乐)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情-声(乐)-音(《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化)
B、“情'是变风、变雅产生的触发点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1.“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
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1)反映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 发挥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2)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说,有限制的抒情也很合乎创作的辩证规律
(3)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和重视抒情性与“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
2.诗与政教相关联的文学价值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诗歌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突出了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
3.讽谏说(美刺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1)明确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2)“讽谏”说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序》 功利诗学观的成因
(1) 历史根源:涉及比较复杂、方面多、有不同角度的论述且有主观性,整个乐师的采编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重在它的政治性、教育性而不是艺术性、娱乐性,而且《诗经》的解说、流传也是较功利性、
贵族子弟接受教育时并不拘泥于诗经本文,而是被鼓励赋诗言志,引申发挥、各取所需。孔子把《诗经》作为道德伦理的教材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2) 现实原因:整个汉代尤其是汉初,对先秦文化采取的是兼收并蓄,呈现出驳杂的态势,道非纯道,儒非纯儒,但是一以贯之的是汉代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
(3)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风俗观念等
三、艺术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1)“六义”说:《毛诗大序》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2)“风雅颂”是《诗经》三百余篇的体裁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归纳
(3)关于六义的顺序
①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
②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第三篇、消极影响
1、遮蔽了文学性
(1)《毛诗序》把整个政教范围扩大,把文学过度拨高,文学具有的政教功能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被附加的政治意义,容易使文学迷失方向
(2)《毛诗序》本已经注意到文学“吟咏情性”的特征,在提出情性的同时,限之以“止乎礼义”,责之以“厚人伦,美教化”,又把它给降伏了
2.影响了文学发展——雅俗分明
(1)《毛序》作为一把标尺,一方面称颂“文以载道”,一方面鞭笞风花雪月,使得中国文学壁垒森严
(2)志怪、传奇、话本小说被民间文学视为“小道”,地位地下、发展迟缓,文人不屑为之,导致《金瓶梅》无作者名
3.中国情诗的缺失
“非性”、“性禁忌”成为集体无意识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