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知天命、天人合一:古代哲学如何启迪现代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2: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知天命、天人合一:古代哲学如何启迪现代人

近日,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讨论再次升温,其中“知天命”和“天人合一”两大核心理念备受关注。这两个概念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也被重新审视,引发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新思考。

01

知天命:从宗教信仰到道德哲学的演变

“天命”这一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早在殷商之际便已初现端倪。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殷商时期,天命被视为人格化的神力,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概念维护其统治合法性。至周代,天命观从盲目的卜筮求天转向“以德配天”,强调统治者需具备德行方能得天命,以此解释政权更替的合法性。这一转变标志着从超自然信仰向道德政治哲学的过渡,体现了对政治权利与道德伦理关系的深刻理解,对后世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发展影响深远。

及至先秦,天命已有了更为丰富的解释内涵,从自然之命逐渐扩展到义理之命。随后,儒家学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将“仁”、“礼”等道德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知天命–畏天命–守护天命”的独特主张,强调对天命的深刻理解、敬畏以及对天道意志的坚定守护。

孔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对天命思想持有深厚信仰,其观点鲜明体现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论述中。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虽被推崇,但其内涵不仅局限于新制,更融合了诸多传统习俗与制度,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孔子强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确表达了他对天命的敬畏与认同。

02

天人合一:从自然规律到生活哲学的升华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农耕生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人们通过耕种、养殖等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逐渐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并尝试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天人合一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先民对天体运动的关注,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论语·尧曰篇》提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其中的“历数”,就是历法。作为天体运行的时间轨迹记录,“历法”起源于先民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刘向《说苑》卷十八《辨物》记载:“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是故古者圣王,既临天下,必变四时,定律历,考天文,揆时变,登灵台以望气氛。”文中的“灵台”是上古时期观星望气的天文台。《诗经》有《灵台》篇,描述了周文王通过建筑灵台、官民同乐的情景,从侧面反映了上古先民对天体运动的关注。

从二十八星宿看先民对天体的认知。如果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先民对天体的关注由来已久。通过观察,先民们建立了天体空间的知识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八星宿的符号表征。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墓葬(45号墓)。在墓主人骨架的左右两侧,陈列着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在墓主北侧则布有蚌塑三角形图案,紧接着蚌塑三角图案的东侧横置两根人的胫骨。将此图案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发现的曾侯乙墓中的龙虎阵仗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其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天体四方布列阵势图的一种表征,而位于北侧的三角形蚌塑加上人体胫骨则犹如北斗阵势。根据这个资料可知,最迟在公元前4100多年至4300年时期,中国先民已经有了天体星宿布列的初步认知。此后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符号表征的天文四象二十八星宿架构。按照刘向《说苑》卷十八《辨物》的说法,“宿”就是宫宿房舍的意思,日月五星在不同的时间点经过四方二十八星宿,这就像人居处于卧室,故有“宿”之称。这种以房宿比喻天体运动的法度,反映了先民以“天”为人的思考。

伴随着二十八星宿天体系统的形成,中国先民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先民们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先民们利用土圭实测日影长度,以日影最长者为冬至,而最短者则为夏至。冬夏以外的春秋两季中各有一天昼夜的时间长度平分,于是有春分与秋分。商朝之际,每年仅有“两至”与“两分”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则将四个节气中间分段而成八个节气。秦汉之间,由八个节气发展为二十四节气。

《周易》卦象符号背后蕴含的时空物候意识,进一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的卦象体系基于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历法模式,形成了天地人对应的“三才之道”。其“经卦”三爻,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演绎开来,由经卦三爻扩展为“别卦”六爻,上两爻代表天,下两爻代表地,中两爻代表人。由此可见,不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贯彻着人以天地为生活环境的精神。

03

现代解读:从传统智慧到当代启示

在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当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人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哲学基础和实践路径。它不仅仅是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认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智慧以及对和谐、平衡价值的追求。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钱穆认为,西方文化将“天”与“人”分离开来,导致了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天命”与“人生”的合一,认为“人生”与“天命”的最高贵、最伟大之处在于将二者“和合为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哲学认知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环境、顺应自然,这与当今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在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当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人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哲学基础和实践路径。它不仅仅是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认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智慧以及对和谐、平衡价值的追求。其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顺应自然法则来实现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和道德指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天人合一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也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知天命”与“天人合一”这两个古老的哲学智慧,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面对不确定性的精神指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不仅提供了对生命意义、道德责任的深刻思考,也为人们在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时,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与指引。通过理解与借鉴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当代人可以更好地平衡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