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岁月:毛泽东童年时期的性格与思想养成
韶山岁月:毛泽东童年时期的性格与思想养成
“吼……”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老虎,坐在半山腰上朝着空中大叫一声,毛泽东听了,不由得后退一步,他急忙躲到树后隔远望去,老虎头上色彩斑斓的“王”字清晰可见,全身呈现出褐黄色和黑色横纹,虎眼圆瞪,威风凛凛。硕大的老虎离他只有二十丈远,周围的柴草被一条时而翘起摇摆、时而垂下横扫的大尾巴扫得沙沙作响。
这是毛泽东11岁时,在从外婆家返回韶山的路上遇到的一只猛虎。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毛泽东没有慌乱,他想起爷爷毛冀臣的话:“路遇老虎,一是不要心慌,你不惹虎,虎不伤你。二是走两边绕过,因为老虎没有人类的智商,只知道走直路,不走弯路。”于是,毛泽东小心地、慢慢地从树背后走了出来,沿山路小跑回家。那只老虎果然没有追来,只是眼睁睁地望着他离开。
韶山冲,这个位于湖南湘潭的小山村,是毛泽东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巍峨的虎头山,还有毛泽东童年时经常玩耍的虎歇坪。毛泽东的童年在这里度过,而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影响着他的性格和思想。
毛泽东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勤劳、节俭且有些严厉的人,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个善良、慈祥且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毛泽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既学会了父亲的坚韧和勤奋,又继承了母亲的善良和同情心。这些性格特点,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奠定了基础。
在韶山,毛泽东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他先后在韶山冲的私塾和东山小学堂学习。在私塾里,毛泽东不仅学习了四书五经,还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本书让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和民族危机的关注。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展现了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是他在韶山的童年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毛泽东在韶山的童年生活,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还激发了他的思想。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逐渐成长为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危机的青年。这段经历,为他日后领导中国革命、改变中国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韶山,这片孕育了毛泽东的热土,见证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而毛泽东,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韶山冲里出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