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围山的神秘蛇类世界
云南大围山的神秘蛇类世界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基因库”,这里栖息着多种珍贵蛇类,如蟒、眼镜王蛇和西南眼镜蛇等。这些蛇类不仅具有独特的生存习性,还因其重要的生态和科学研究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蟒:大型无毒蛇的代表
蟒,别名蟒蛇、缅甸蟒、南蛇、琴蛇,是大围山中体型最大的蛇类之一。这种大型原始蛇类无毒,体长可达6米至7米。蟒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区,国外则分布于南亚次大陆至中南半岛。
保护级别和濒危程度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3号公告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蟒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整至二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列为易危(VU)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濒危(EN)等级;《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极危(CR)等级。
蟒喜热怕冷,25℃时活动状态一般;30℃以上时很活跃;20℃时不活动或少活动;15℃时便开始呈麻木状态;温度持续在5℃至6℃以下时,蟒蛇即死亡。当室温上升到35℃以上时,不喜活动;曝晒过久也会死亡,取食温度要在25℃以上。
眼镜王蛇: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
眼镜王蛇,别名过山峰、黑乌稍,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体长最长可达6米。它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至西南地区,国外则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等地。
保护级别和濒危程度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列为易危(VU)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易危(VU)等级;《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濒危(EN)等级。
眼镜王蛇生活在平原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常在水旁出现或隐匿在岩缝和树洞内,有时爬上树,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眼镜王蛇能滑行追捕食物,主要在白天活动,性情凶猛,受惊扰时,常竖立起前半身,颈部平扁略扩大,作攻击姿态,并发出“呼呼”声。眼镜王蛇以其他蛇类和蜥蜴类为食,也吃鸟类、鸟卵及鼠类。有资料记载,一条重4.3千克的眼镜王蛇捕食了一条2.1千克的王锦蛇。
西南眼镜蛇:新发现的独立物种
在中国记录的两种眼镜蛇中,舟山眼镜蛇广泛分布于南部地区,而孟加拉眼镜蛇仅记录在西藏、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地。但是,科研人员在检视国内外的孟加拉眼镜蛇标本时发现,仅西藏(藏南地区)采集的标本与地模产地的孟加拉眼镜蛇相似;而来自云南、四川的标本与南亚和东南亚的孟加拉眼镜蛇在体背斑纹、腹鳞数、颌片间小鳞以及颈后图案等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明确表明来自云南和四川的孟加拉眼镜蛇样本具有独立的演化地位,应当视为独立的物种,因此命名为西南眼镜蛇。
毒蛇排行榜中的佼佼者
西南眼镜蛇仍是眼镜蛇属物种,眼镜蛇属物种的蛇毒是混合毒,既含神经毒,又含血循毒,以神经毒为主。西南眼镜蛇咬物一次的干毒量为79.7毫克,对人致死量(干毒量)为15毫克。神经毒对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阻断周围神经传导,引起眼睑下垂,肢体瘫痪,甚至呼吸麻痹。
银环蛇:中国毒蛇排行榜第一位
银环蛇,别名银包铁、白节蛇、节节乌等,是大围山中最具危险性的蛇类之一。它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易危(VU)等级;《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易危(VU)等级。
银环蛇是神经毒类毒蛇,咬物一次的干毒量为4.6毫克,对人致死量(干毒量)为1毫克,位居中国毒蛇排行榜第一位。被银环蛇咬伤10分钟左右,伤者伤口周围有蚊咬般的疼痛、微痒、麻木感,并逐渐向近心端蔓延。伤者早期全身未出现中毒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是无毒蛇或其他毒虫咬伤,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夏季,银环蛇白天隐伏于乱石堆、田埂或墙脚洞穴内,夜间外出活动觅食,尤其是闷热天的夜晚,活动更频繁,常在公路上出现,后半夜至天亮又回洞穴。在出蛰后及入蛰前的一段时间,白天也见外出活动,雷阵雨前后,活动尤多。银环蛇以鳝鱼、蛙类、泥鳅、蜥蜴、蛇卵、鼠类等为食。
索蛇:重要的药用动物
索蛇,别名三索锦蛇、三索线、广蛇等,是大围山中体型较大的无毒蛇之一。它因自眼眶“辐射”出3条黑线纹而得名“三索”。三索蛇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南至东南地区,国外则分布于南亚次大陆至中南半岛。
保护级别和濒危程度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3号公告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三索蛇新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列为无危(LC)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易危(VU)等级;《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易危(VU)等级。三索蛇是重要的药用动物,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皮肤疮疖、目赤翳障、急慢性气管炎等症状。正是因为功效多,三索蛇曾经被大量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菜花原矛头蝮:独特的卵胎生蛇类
菜花原矛头蝮,别名菜花烙铁头,是大围山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牙类毒蛇。它在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云南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等地。
保护级别和濒危程度
菜花原矛头蝮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列为无危(LC)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无危(LC)等级;《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无危(LC)等级。
有的蛇不是产卵而是产仔蛇,这种生殖方式称之为卵胎生。卵胎生看上去很像是胎生,但其实是蛇卵受精后不产出,一直留在母蛇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至成为仔蛇后产出。菜花原矛头蝮就是卵胎生,7月至9月是其繁殖的季节,怀卵数5枚至7枚,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菜花原矛头蝮产仔前躯体后部变得粗大,尾部不断上翘,泄殖腔口张大并有黏液和少量血流出,露出透明的卵膜。当仔蛇连同卵膜全部离开母体后,仔蛇挣扎、摆动直至破膜而出。初生仔蛇表面光滑湿润,花纹色泽鲜艳。
这些蛇类在大围山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控制着小型动物的数量,维持着生态平衡。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捕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许多蛇类正面临生存威胁。因此,加强对大围山蛇类的保护,不仅是保护这些珍贵物种本身,更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作为“动植物王国的基因库”,云南大围山的蛇类世界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多样性。每一种蛇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态价值,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家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