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的区别!
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的区别!
学位服不仅是学术成就的象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学士到博士,每一套学位服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学位服的种类、款式、意义及其发展历史。
学位服的种类与组成
学位服有五种类型:校长服、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和学士服。每套学位服由学帽、流苏、学位袍和帷幔四部分组成。
学帽:学位帽为方形,黑色。戴学位帽时,帽子的开口应位于后脑勺正中,帽顶应与佩戴者的视线平行。
流苏:博士生流苏为红色,硕士生流苏为深蓝色,学校(学院、研究所)长帽流苏为黄色。流苏挂在帽顶的结上,沿着帽檐自然垂下。不授予学位时,流苏垂于佩戴者所戴帽子的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院、学院院长、主任)将流苏挂在佩戴者帽檐右前侧,并移至左前侧中部,呈自然下垂的形状。
学位袍:博士学位袍为黑色、红色,硕士学位袍为蓝色、深蓝色。六种军事类别分别标记为粉色、灰色、黄色、绿色、白色和红色。披肩穿在学士袍外面,套头衫披在肩后,抵肩平平。搭扣扣在学袍最上面的纽扣上,三角形的口袋自然垂在背后。挂衣按照授予学位的文、理、工、农、医、武六大门类佩戴。
附属服装和内衣:应穿白色或浅色衬衫。男性必须打领带,女性可以打领结。裤子:男士穿深色裤子,女士穿深色裤子或深色或素色裙子。鞋子:应穿深色皮鞋。
学位服的规范与使用场合
学位服仅限于学位获得者、学位候选人、学位授予单位校(院、所)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导师)在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服务对象,适合毕业典礼、学校(学院、研究所)庆典等场合使用,切不可滥用。
学位服的发展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学位服在中国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学术制服在中国消失,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学位服开始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尽快组织开展学位服有关问题的研究。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新的我国自己的学位服式样,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建议采用全国各地学位授予单位使用。其他款式的学位服将被废除。
这套统一标准化的学位服包括博士服、硕士服、校长服两个层次的学术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学士学位服不纳入本系列学位服,不推荐使用。这套学术服由学帽、流苏、学袍、帷幔四部分组成。
学位服的设计理念
学位服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国特色和世界惯例的结合。学位帽采用方形形状,寓意知识的积累;流苏的设计既符合世界惯例,又增添了中国元素;学位袍的颜色和图案设计则体现了不同学位等级的区分。
学位服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学位制度。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得到了体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学位授予管理进一步激发活力。国际交流也更加频繁。
学位服的起源与发展
学位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大学。当时,为了在学位授予仪式上体现象征不同知识的各个级别的学位,设计了统一、标准化的学术制服。18世纪,学位服中增加了导师制服,由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长和学位导师出席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和各种庆祝活动时穿着。
我国目前实行的学位服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定统一制定的。它既有中国特色,也符合世界惯例。参照国际标准,我国的学位服也是由学帽、流苏、学位服、帷幔四部分组成。款式、色彩与世界惯例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学士服的袖口绣有长城图案,袍子正面的纽扣是用中国传统布制的黑色“如意”扣和三角口袋形帷幔制成的织锦,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