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校园急救培训,助力“1120心梗救治日”
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校园急救培训,助力“1120心梗救治日”
11月20日是第11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为提高公众对心梗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组织开展了“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师生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
“中国心梗救治日”设立于2014年,之所以选择11月20日,是因为“1120”这个数字蕴含着两层重要含义: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强调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提醒人们在心梗发生时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据统计,在中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13个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是心肌梗死。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且年轻化的趋势。
在此次校园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中,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张海莎护士长通过理论讲解和实操示范,向师生们传授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她强调,时间就是生命,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关键。因此,一旦怀疑心梗,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让患者保持平静,限制活动,减轻心肌耗氧量。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确保现场安全,将患者平躺在硬质平面上;其次,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如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接着,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然后,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提颏法;最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钟,确保胸廓隆起。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获取并使用。
海姆立克急救法主要用于解除气道异物梗阻。对于成人,施救者应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握拳置于患者肚脐上方约2厘米处,另一手握住此拳,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对于婴儿,则需将其面朝下放在施救者前臂上,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肩胛骨之间拍背5次,再将婴儿翻转,用两指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下方进行5次按压,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急救教育工作。近日,教育部部署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拟遴选3000所学校参与,目标是覆盖各个学段。通过试点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急救教育,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试点学校将积极利用入学教育、学生军训、体育与健康课、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提高师生守护生命安全健康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师生们不仅学习了急救知识,还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心梗等急症的救治成功率,还能为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