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科研攻关,这种新型大棚膜让作物增产又减害
14年科研攻关,这种新型大棚膜让作物增产又减害
在山东淄博临淄区皇城镇史王村北侧的东科蔬菜合作社示范园内,8个大棚披上了“粉红婚纱”,格外显眼。这不是普通的塑料薄膜,而是一种名为“分光生态聚能膜”的高科技产品。这种看似简单的薄膜,却蕴含着14年科研攻关的科技成果,正在为现代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科技创新:从光谱调整到病虫害防控
分光生态聚能膜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光谱调整功能。通过在棚膜中添加高科技光感材料和热敏材料,这种薄膜能够将太阳光调整梳理为作物生长所需的紫外光、蓝紫光和红橙光,实现光能的高效利用。
- 紫外光(220nm-380nm):具有抑制病菌和杀灭病毒的作用,能防止作物病态疯长,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 蓝紫光(400nm-550nm):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活跃区,有利于植物中核黄素的形成。
- 红橙光(600nm-700nm):有利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对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此外,科研团队还在产品中添加了红色天然色素和消雾剂,使棚膜具备诱导、驱避害虫和消雾效果,综合减少了大棚内病虫害的发生。
实际应用:增产增收,品质提升
东科合作社负责人于永先介绍,换用分光生态聚能膜后,以西红柿为例,产量比以前增加20%以上,棚内霉病及烟粉虱等病虫害大幅减少,农药用量显著降低,西红柿外观、口感也格外好,销售价格比普通棚的高出一倍以上。
商河县玉皇庙镇李河沟村村民曲来香也试用了这种新材料。她发现,使用新棚膜后,彩椒不仅成熟期提前半月以上,产量提高30%以上,而且外形和口感也更好了,收购商每斤提价0.3元来地头抢购。今年截至12月22号,她家头茬彩椒(1.4亩/棚)已卖6万多元,综合计算,一个新棚比普通棚至少多收入5万元。
解决传统难题:唤醒期和光午休问题
分光生态聚能膜还解决了困扰种植户多年的“唤醒期”和“光午休”问题。在冬季,早上揭棚后,普通大棚内的作物很难快速适应温度和光照的变化,导致叶面受损。而分光生态聚能膜的格栅功能可以将直射光变为散射光,使光照强度和棚内温度逐步增强,确保作物逐渐“苏醒”。
当光照强度超过3.5万LUX时,作物会进入“光午休”状态。分光生态聚能膜的智能调控功能可以阻止强光透过膜面,防止强光灼伤作物叶片,从而保障作物健康生长。
数据支撑:显著的增产和减害效果
根据连续三年的跟踪检测数据,使用分光生态聚能膜的大棚作物增产效果明显,棚内病虫害显著减少,瓜果菜品质显著提升。具体数据如下:
- 西红柿:平均亩产增加15.4%,烟粉虱减少82.67%,病毒病减少90%。
- 西葫芦:亩产增加10.5%。
- 甜椒:亩产增加33.58%,维生素C含量提高16.3%,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8.9%。
- 黄瓜:亩产增加22.2%,维生素C含量提高3.59%,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7.81%。
- 西瓜:亩产增加27.46%,糖度提高0.38个百分点。
未来展望:引领农业革命
分光生态聚能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还为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虽然新材料的价格略高于普通薄膜,但综合考虑增产增收和减少农药使用等因素,其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像分光生态聚能膜这样的创新产品涌现,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