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客家南迁重要驿站,孕育独特客家文化
广昌:客家南迁重要驿站,孕育独特客家文化
广昌,这座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小城,自古以来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著名学者罗香林和王东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广昌在客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广昌不仅是早期客家人南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还孕育了丰富的客家文化遗产,见证了客家人历经千年的迁徙历程。
历史渊源:客家南迁的重要驿站
广昌县地处武夷山西麓,是抚河上游盱江的发源地,东邻福建省建宁、宁化两县,西连宁都县,南接石城县,北毗南丰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客家人南迁的必经之路。
据《广昌县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广昌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广昌地属九江郡,西汉初年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在南城县南部设置南丰县,广昌地属之,南丰县治亦设在今广昌境内的土屯,即古南丰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设在广昌延续了463年,直至唐开元八年(720年),由宰相游茂洪得奏,南丰县治才由广昌土屯迁至今琴江镇。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春,江西安抚使李纲,转运使逢汝霖,徐霖合奏,以南丰“人口繁伙,疆界阔远,难以抚宇,请以南丰设置一县”为由,始分南丰县南部的天授,南丰、兴城三乡另建一县,帝准其奏。因该地“道通闽、广,郡属建昌”,故新置县取名——广昌。
广昌作为客家人南迁的重要集散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量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天灾,开始向南方迁徙。广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稳定的环境,成为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
著名客家学研究的奠基者、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王东教授,在1996年8月出版的《客家学导论》中,指出了客家人南迁具体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出鄱阳湖后,溯赣江而上,进入吉安、赣南各县;第二条是出鄱阳湖后,溯抚河、盱江而上,从广昌进入隔壁的宁都、石城等县,或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县;第三条是经今天的江西和浙江交界地带,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地区,通过这三条路线进入客家的大本营地区。
文化传承:独特的客家文化遗产
广昌不仅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还孕育了丰富的客家文化遗产。这里的姓氏、村庄、饮食等,都深深烙印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姓氏文化
1994年版《广昌县志》记载,广昌有275个姓氏,其中许多姓氏的迁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例如,谢氏于唐大足元年(710年)由谢令淮从河南迁入广昌赤水天咀;符氏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由符彦卿从陕西迁居广昌头陂西巷;李氏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由李承德从南城迁入广昌驿前田西;吴氏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吴柱从南丰迁入广昌高虎脑。
村庄特色
广昌的客家村庄多以姓氏命名,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姓氏,许多自然村都以“堡”相称,如刘家堡、罗家堡、饶家堡、黎家堡以及陈、李、危、谢、杜、徐等堡。这些村堡具有客家围屋聚族而居、对外防御等功能。在村堡之中,多数有一处老厅堂,这里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又是婚丧喜庆的活动中心。随着人口的发展,一般都在厅堂的两侧扩建厦屋,或在本村中另建厅堂,村堡规模可任意扩大。在大的村堡中,多数都建有某姓氏的宗祠,平常过节过年,村民以厅堂为单位祭拜先人,每逢清明、冬至,侧以姓氏宗祠为单位祭拜祖先。在这村些堡中,只要一户人家有婚丧喜庆或困难,全堡家家几乎有份,都会过来相帮或相贺,村民们的这种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共同应对自然的、人为的各种灾害和困难的精神,是广昌客家先民在辗转迁徙的坎坷经历中,在崇山峻岭特殊自然环境中寻求生存发展而逐渐总结形成的。
饮食文化
广昌客家的饮食,与周边地区基本相同,但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广昌早期的客家人聚居在山高水冷、地湿雾重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他们出门就爬坡,生产条件艰苦,劳作时间长。
文化瑰宝:广昌孟戏的传承与发展
广昌孟戏,又名“旴河戏”,是一种演唱孟姜女故事的戏曲,至今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广昌孟戏运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具有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响。它不仅填补了古南戏“孟戏”的空白,也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民俗研究和海盐腔等古唱腔的研究继承,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2006 年,广昌孟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我国古老剧种中的“活化石”。如今,广昌孟戏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已经走出广昌,走向全国,多次参加各类重要演出活动。
结语: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广昌,这座千年古城,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历程,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从姓氏到村庄,从饮食到戏曲,广昌的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客家人的历史。如今,广昌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客家文化传统,成为了解和探索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