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统拳术重内功修炼,现代散打偏重外在力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2: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统拳术重内功修炼,现代散打偏重外在力量

中华拳术攻防之道,在理法术功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传统拳术与现代散打虽同为格斗项目,但在训练和攻防运用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华拳术的修炼与运用,讲究“外遵天道自然的法则、规律;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追求内外统一的修与用,形成最节能、全方位的攻防技击技术。其机动灵活的攻防变化,时时处处体现出内在的法则与规矩。

现代散打则不同,它既不是西方的拳击运动,也不是中国传统拳术技击功夫的体现。从散打运动员在赛台上的表现及技术风格来看,其攻防方法运用表现为招法零碎,身体与四肢不协调,内在的神、意、气机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亦不统一。用力的所谓刚柔程度,充其量亦不过类似前人所说“二八是散手”的水平,即硬的多,柔的少,自身阴阳不平衡。

传统拳术与散打运动的本质区别

理论体系不同

中华传统拳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的结晶,其理论体系以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兵法学说及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术功修炼体系。而中国现代散打,是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加上一些人自己的主观见解和愿望,拼凑而成的一种搏斗运动,其理论体系尚未成立。

呼吸修炼方法不同

传统拳术以“气沉丹田德润身”为法则,必先以修炼自身的内劲的生成为宗旨,修气沉丹田的逆式呼吸。若用于技击尚须相继修炼“气入丹田、气射丹田、气炸丹田、声田内转”,最后达到内气的意呼吸运动,则能气贯全身,以气催劲,做到以内劲劲势逆运行的方式决定外在攻防招法拳势的运用。

故修炼中华传统拳术功夫,随气沉丹田功夫的成熟,腹部外显的肺呼吸功能横纹,会随功夫艺境的提高而下降,到内在功夫艺境全体透空层次,代表肺呼吸的横纹降至耻骨处。

故此传统拳术功夫,可以根据气沉丹田的功夫的不同艺境,而将功夫层次水平分为五个不同阶段: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

在熟手功夫阶段时,气沉丹田功夫成,在剧烈的攻防变化中,呼吸自然就不会憋闷喘满,故可以长时间进行技击而不疲倦。这一方面体现了气沉丹田的逆式呼吸功夫,另一方面说明招呼其实技击应该是最节能的。

散打选手没有此项专门训练的方法,故腹部的肺呼吸线横纹,仍停留在上腹部位,故在散打攻防运动中易生喘满、呼吸急促、气喘吁吁的现象,不能坚持长时间的搏斗,易产生疲劳而不能充分发挥拳脚的效用。其根本原因是现代散打乃“用心耗精”的一种运动形式。

攻防招法运用不同

传统拳术攻防招法的运用,讲求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相互主从而用,形体要求具备虚实分明的外六合而又柔弱无骨的功夫艺境,攻防变化依从曲化直发的法则,柔化刚发地运用,随势而变,因势而用。讲求身法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理位、阴阳遁使、以定用手、以重击中,攻防功夫任自然。

“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处处讲章法,时时见功夫;“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招招讲技巧,法法见艺境,故从熟手功夫起就可做到攻防变化流畅、自然。

散打运动的攻防方法的运用,表现为仅见手、足部位的击打,运动员身体内部的法则、规矩,毫无中华传统拳术身法、步法、手法等全方位内在统一协调的功夫的味道可言。相互攻防变化显示的是力量的较量和顶、偏、丢、抗等方法的抗争。

内外功夫修炼不同

传统拳术讲求攻防招法“劲、形阴阳合一”,“内练丹田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功夫合一,即内劲和形体筋劲骨力的配合运用,由此产生招法的拳势。有劲形顺从、逆从两种具体方法,同样的招法会有不同的艺境效果,处处体现出运用刚柔的技术、技巧;身法、手法、步法,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功夫艺境的运用,其特点是用必打犯而不伤人。

散打运动员身上没有内外功夫修炼和运用的区别,其训练方法是“直接以形体锻炼攻防方法,而又直接用于攻防之中”,只凭自己本有的筋劲骨力的形体,再加上主观的运用力量、速度,来施用于攻防方法中。外在身体的某种松活,并不体现中华其实讲求的柔韧,仍属形体僵硬的运用。

招法变化运用不同

传统拳术,修炼的是“有限的攻防招法,无限的变化运用”。“一手变八手,八手变一招”的变化法则、“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拆手法则,此两者合用,便是拳术攻防的“拆变”法则,双方较技的拆变艺境无穷。传统拳术功夫,技术、技巧、招法、拳势,练习与运用是有分别的,“大练小使,知常达变”,就是“练用有别”的修炼法则和运用法则。

散打的攻防方法,体现的是练、用相同,怎样练攻防方法,就怎么用攻防方法,很少存在或根本就没有一法多变的运用方法,故观看散打运动的竞技比赛,对传统拳术的好手来言是毫无吸引力的。

攻防手法运用不同

传统拳术讲求攻防手法的运用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为能”;“打人不见手,见手必定有。”说的是明招暗手为法则,即“拳花一大片,真打一条线”,故能招中套招、法中有法。腿法中踢、扫、勾、挂、蹬、点、拦、绊皆在手法中相机而用,绝不会单纯明用腿法的踢、点、蹬、绊的,因为“出腿半边空”,明用则对手易破,自己不得变化。

散打运动员所施用的手法、踢法,乃明使明用,上用手法和下用腿法毫无内在的有机联系,不讲攻防的轻重缓急节奏,一味的力量加速度。有是散打运动中的摔法,更显出运动员对摔法理解和认识的肤浅。摔法在传统拳术中有“打摔、踢摔、剪摔、绊摔的分别以及肘法简摔、靠法抖摔等等,不应出现搂抱、撕缠不开的现象,各种摔法的运用皆在瞬间完成。

结语

从以上几个具体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华拳术攻防之道和现在流行的“现代散打“运动的竞技内容,确实存在理、法、术、功等练习和运用各个方面本质上的的区别。但若从都是人体赤手空拳的格斗方式这一共性着眼,从事散打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完全可以将传统拳术的理、法、术、功的内容,传统拳术修炼和运用的方法准则,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的法则等“移植”到散打运动中去,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攻防技术、技巧,可使散打竞技比赛的质量水平迅速提高,使散打运动员训练自身内在攻防技术、法则、规矩的内容和运用攻防方法、准则的内容充实起来,才能保证这项现代兴起的搏击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如果散打运动移植传统拳术的理、法、术、功的工作做得好且质量高,散打竞技才可当之无愧地归于中华武术这一大旗之下,比赛才会更精彩,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拳术这一国粹的精华,国之瑰宝的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