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已从“绝症”变为慢性病,专家详解传播途径与预防
艾滋病已从“绝症”变为慢性病,专家详解传播途径与预防
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新华网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生物损伤救治科主任徐哲,深入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
艾滋病:从“绝症”到“慢性病”
徐哲主任指出,尽管当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治愈HIV感染,但通过口服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可以长期抑制病毒、大幅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使得艾滋病从绝症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全球范围内,目前约有3990万名HIV感染者,而我国现存活HIV艾滋132.9万例,现存活HIV感染者74.1万例,艾滋患者58.8万例。徐哲强调,虽然目前医疗技术进步,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仍需加强,尤其是在传播途径和科学预防方面。
三大传播途径与日常接触的安全性
徐哲科普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些途径均涉及感染者体液(如血液、精液、母乳等)的直接接触,而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或公用厕所则不会引起艾滋病传播。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徐主任指出。他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高危行为的防范,如规范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多次发生危险行为,应定期检测,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如不确定是否需检测艾滋病,可前往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咨询,享受保密、免费的艾滋病检测服务。目前,试纸法筛查HIV简便且应用广泛,建议在疾控中心或药房等正规渠道获取。合格试纸均有国家批号,准确率超95%,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初筛阳性者,应尽快前往疾控中心或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以明确感染情况。
感染后表现:需要警惕的症状
人体感染HIV后会经历三个阶段: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每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不同:
- 急性期(感染后2-4周):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类似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 无症状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逐步侵蚀免疫系统。
- 艾滋病期: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出现长期腹泻、体重下降、反复口腔白斑、肺炎等情况,部分年轻患者还可能出现脑梗、神经认知功能下降或视力逐步减退。
徐主任提醒,当出现长期腹泻、体重下降、反复口腔白斑、肺炎等情况,部分年轻患者还可能出现脑梗、神经认知功能下降或视力逐步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艾滋病可防可控的科学依据
徐哲指出,艾滋病的“窗口期”是公众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窗口期是指从感染HIV病毒到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的核酸、抗原或抗体的时间段。不同检测方法的窗口期长度不同。最常用的是抗体检测,其窗口期在4~12周。而核酸检测可有效缩短窗口期至感染后1周左右。“窗口期”尽管检测不出抗体或病毒,但同样具有传染性。因此高危行为后尽早检测十分关键。
他进一步强调,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感染者的体内病毒载量,还能减少传播风险,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我国已全面实施“早发现、早治疗”的策略,对HIV感染者建议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徐哲提出了多层次的预防策略:
- 普及性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树立健康观念。
- 规范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阻断性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 避免高危行为:如共用注射器、非法输血等行为
“预防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行动,”徐主任补充道,“艾滋病虽然可防可控,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保护人权是终结艾滋病的关键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终结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全球目标,关键在于保障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和高风险人群的人权。报告的主题简明扼要:“走人权之路,终结艾滋病”。
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拜恩伊玛指出,尽管全球在抗击艾滋病毒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人权侵犯行为仍在阻碍终结艾滋病的进程。
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共有39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930万人尚未获得必要的治疗。2023年,艾滋病相关疾病夺去了63万人的生命,新增感染者达130万。尤为严峻的是,在至少28个国家,新感染艾滋病毒人数仍在持续攀升。为有效遏制疫情,确保所有需要救治的患者都能在毫无恐惧的情况下获得艾滋病防治服务至关重要。
年轻妇女与女孩受害尤甚
2023年,每天约有570名15至24岁的年轻妇女和女孩新感染艾滋病毒。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至少22个国家,该年龄段的妇女和女童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是男性的三倍。
21岁的艾滋病活动家恩格马表示,任何女童都不应被剥夺接受教育和信息的权利,这些正是帮助她们保护自我的关键。对女孩的歧视和暴力应被视为人权和健康紧急事件。
法律和社会污名化构成重大障碍
报告还指出,边缘化群体的刑事化和污名化严重阻碍了人们获得挽救生命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在2021年通过的《关于艾滋病/艾滋病的政治宣言》中,世界各国承诺到2025年,将全球范围内存在阻碍人们获取艾滋病毒防治服务的限制性法律和政策框架的国家比例降至不足10%。但截至2023年,仍有63个国家将同性关系定为犯罪,这些法律阻碍了预防艾滋病毒的工作。调查显示,将同性关系定为犯罪的国家,男男性行为者群体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是未将其刑事化国家的五倍。
MPact全球行动促进男同性恋健康与权利社区参与经理包蒂斯塔强调,惩罚性的法律和政策导致弱势群体无法获得预防、检测和治疗艾滋病的服务。政府应该保护边缘化群体的人权,而非惩罚他们。
科学创新为抗击艾滋病带来新曙光
报告强调,科学技术在抗击艾滋病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新型长效药物每年仅需注射几次,可能为全球抗艾斗争带来革命性变化。然而,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取决于是否采取人权导向的策略,降低药物价格并推动全球生产。
日内瓦大学医院艾滋病负责人卡尔米表示,能够拯救生命的医学工具不应仅被视为商品。当前正在研发的革命性治疗和预防方法必须尽快普及,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覆盖。
全球领导人呼吁共同行动
报告收录了多位全球艾滋病防治领域领导人的署名文章,包括英国歌手艾尔顿·约翰、开普敦大主教马格科巴、爱尔兰总统希金斯、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以及国际艾滋病学会前主席卡马鲁尔扎曼等。
艾尔顿·约翰在文中写道:“我深知羞耻感是什么,也了解它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只要艾滋病被视为‘他人’的疾病而非所谓的‘正派人’的疾病,它就永远无法被战胜。科学、医学和技术可能是终结艾滋病的‘工具’,但包容、同情和关爱才是通往胜利的‘道路’。”
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则强调,充分实现人权是消除艾滋病这一全球灾难的现实需要。履行“终结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承诺,是一项政治和财政决策。选择正确的道路已刻不容缓。
共同行动,终结艾滋
徐哲主任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关爱艾滋病患者,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恐惧和歧视不仅无助于防治艾滋病,还会阻碍患者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他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活动,以科学知识战胜偏见,为实现“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