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留下千古名句,盛唐无人能与之对仗,两百年后才出现下半句
李贺留下千古名句,盛唐无人能与之对仗,两百年后才出现下半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之手,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这句诗的下半句却在两百年后才出现,成为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
年少成名:诗鬼李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如李白、杜甫等。李贺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诗鬼”。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出身于唐宗室李亮的后代,虽然家道中落,但李贺自幼聪颖,胸怀大志,酷爱读书。据说,他在孩童时期就能出口成章,创作诗词。
少年时期的李贺就已经在乐府诗方面展现出非凡才华,与先辈李益齐名。然而,由于父亲名字的忌讳(“晋”与“进”同音),有人建议他不要参加进士考试。尽管好友韩愈曾为其辩护,鼓励他参加考试,但李贺最终还是未能考取进士。
仕途的失意让李贺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他外出时总背着一个破囊,每当想到好的诗句,就写下来放入囊中。晚上回家后,这些诗句就能组成一首好诗。李贺的母亲曾责怪他:“这孩子是要将心呕出来才肯罢休。”
李贺的诗歌创作深受现实影响。他家住在洛阳到长安的大道旁,经常目睹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对穷苦百姓充满同情。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黑暗现实的讽刺。
千古绝句的诞生
李贺的诗歌题材新颖,构思奇特,因此被称为“鬼才”。他的诗作中,最著名的当属“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他辞官归隐途中创作的。
这句诗表达了李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然而,李贺英年早逝,这句诗的下联一直悬而未决,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竞相尝试对仗的难题。
直到两百年后的宋代,诗人石延年在一次诗会上酒后即兴对出了“月如无恨月长圆”的下联。这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赢得了在场众人的称赞。
英年早逝的遗憾
石延年的这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它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规律的变化。这种对仗不仅体现了文学技巧,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李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虽然年少成名,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加上疾病缠身,最终在27岁时英年早逝。他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却为后世所称道。
李贺的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后来被毛泽东引用,并对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下联。这句诗更加豪放,寓意着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李贺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为后世所称道。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