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名同学50年后重返校园,重温常德三中青春岁月
67名同学50年后重返校园,重温常德三中青春岁月
五十年前,我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和纯真的友谊,在母校相识相知;五十年后,尽管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深厚的同学情谊却历久弥新。
五十年的时光
五十年,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前,大家就是在这里分手,各自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五十年后的今天,大家怀着对母校、对同学割舍不断的情思,如约而至,重返校园。
漫步在校园里,看到熟悉的文史楼、晶体楼、化学楼……如今虽都已焕然一新,但它们所处的位置没有改变,它们永远是母校的风景。校园里,知新楼、体育馆落成了,原来的土路不见了,小树林的树苗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山东大学是母校,是我们的事业启程的地方,正如诗人徐志摩所说的那样,“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的确,母校和恩师的心血铸造了我们事业的阶梯;母校的校风校训和老师的师德师道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凝结了纯真的同学友情。时间过得越久,对母校、对同学的情感就越加浓厚。
青春的回忆
五十年前的校园生活让我们魂牵梦绕,五十年前的教师让我们时时惦念,五十年前同学的身影在我们的心里从未走远……
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电视剧《渴望》,风靡一时,有两句歌词至今难以忘怀: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一九七三年大地回春之时,我们从常德县四面八方汇聚在斗姆湖的沅江之滨的梨树园旁,开始了高中学习,我们全班共67名同学,其中男同学37名,女同学30名。记忆中,当年我们进校时,校舍非常简陋,拥挤不堪,小小的教室要挤满67位同学,宿舍也是三十多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冬天寒风刺骨,宿舍破烂不堪,晚上睡觉都冻得瑟瑟发抖,更难熬的是炎热的夏天,由于宿舍的空间小,人又多,闷得喘不过气来,有时整夜难眠。两年的求学过程,不但住宿条件差,生活也十分艰苦,在那个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大家经常食不果腹,每天还没到饭点就感到饥肠辘辘,经常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飞也似的涌向食堂,每人每餐三两饭,萝卜、白菜、南瓜、海带当作主菜变换着吃。
两年的高中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高十八班同学在县三中校园里度过一段最纯洁、快乐、美好的时光,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使我们获得了许多知识和能力,在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当时,常德县三中共有两年制的十个班级,我们班同学在德智体劳等方面发展是首屈一指的。全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在我班就有两名,每年全校评选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都是比较多,学校每学期进行学科竞赛活动,我们班都是名列前茅,获奖较多。
在学校球队,我班女篮队员中占有三名,男排队员中占有五位,我也在列其中,因个头不高只能做二传手。一九七三年度全县中学生男排竞赛我们还获得冠军,并在澧县一中参加常德地区中学生排球竞赛。
曾记得,学校在离校区十多里远有一块学农基地,我们班在基地产出的农产品上交学校也是最多的。事实证明:我们毕业没几年,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百里挑一,我班考上大中专院校在全校各班中最多;有的穿上戎装保家卫国,共有九名同学成为社会上最亮的风景线;有的走进工厂,赶上改革开放,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巨变;有的当上人民老师,走进校园,完成由学生到为人师表的华丽转变。有的身在农村辛勤的耕耘,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总而言之,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能文能武的集体,光荣的集体,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母校校园内熠熠生辉。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已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到现在,我们还记得:第一任班主任龙继尧老师,是益阳籍转业军人,他对我们要求严格,但不失情感,对同学们体贴入微的关心;第二任班主任宋振杰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令人陶醉,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我们的语文成绩直线上升;第三任班主任冯里玉是一位美女老师,她端庄持重,颇有气场,她传授英语有独到之处,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伴随我们直至毕业。还有很多任课的老师,我们都难以忘怀。
两年之中师生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永恒的,我们同学对老师的感情和尊重也值得称道:我还曾记得第一任班主任龙老师有次患感冒不能上课,同学们主动找医生带他看病,并送饭端开水到他的宿舍;第二任班主任宋老师,家住丹洲农村很困难,有一次几个男同学主动一起到农村家里帮助双抢干农活,减轻老师的体力负担。第三任班主任冯老师一直送我们毕业,我们毕业即将离开校园那天,大家从省吃俭用中节约的一点钱,买了热水瓶、脸盆、瓷缸等礼品赠送,礼轻情谊重,也是我们真诚对待老师的一份心意……
重逢的喜悦
五十年后的相聚,这是人生最美的一次相遇,虽然岁月已经在我们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迹,但我们的心却为重逢而变得年轻纯真,大家欢笑着,拥抱着,仿佛时光倒流,再次回到了青春年少的学生时代,在相约一家人酒店及公园,我们悠闲漫步,手牵手,肩并肩谈笑风生合影留念,相互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题,聚会中,大家完全沉浸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每个同学几乎忘了自已的年龄,真是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五十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五十年后,我们皓首再聚,情谊依旧。我们的母校曾是我们温暖的家,是我们梦想和友谊的起点,她承载着我们的奋斗和青春。虽然我们各奔东西,却永远默默祝福,时光永远洗不去我们心中那浓浓的同学情。人生沉浮几十载,同窗之谊情最真,聚会虽短,友谊常存;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依依难舍,今宵难忘……
未来的展望
同学聚会唤起了我们对青春的记忆,唤回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忆昔日青年,风华正茂;看今朝老友,才学益精。如今的退休生活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书写人生新的篇章。希望我们能善待自己,心情豁达,从容地面对生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我们要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继续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和增长才干,跟上时代的脚步,永不落伍。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我想,我们作为光学人,更应具备光的这种品质,让自己始终成为一个发光体——既明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