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院士支招:五大措施守护高危人群
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院士支招:五大措施守护高危人群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骤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同时,寒冷天气减少户外活动,可能引发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此外,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也会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需格外警惕。
心血管疾病高发引发广泛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析了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原因及预防措施。
王建安院士指出,冬季是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骤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同时,寒冷天气减少户外活动,可能引发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此外,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也会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他特别提醒,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需格外警惕。
针对预防措施,王建安院士建议:
- 保暖防寒: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外出注意添衣保暖。
- 适量运动:选择室内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
- 健康饮食:少盐、低脂、高纤维,避免高热量食物过量摄入。
- 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
-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减轻心脏负担。
王建安院士呼吁,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共同防范冬季心血管疾病带来的风险。
心律失常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美国艾莫利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心理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中占45%左右。情绪波动会带来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有意识地避免情绪波动过于激烈。精神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应激性心肌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情绪变化可能引发各种心血管问题。
老年人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
专家建议,老年人要学会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方法包括:
- 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和生理节律。
- 适度运动:如散步、做操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循环。
- 培养兴趣爱好:使生活充实、情绪乐观。
- 保持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
研究表明,拥有“多重助手”的老年人,即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照顾的人,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感。家庭成员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具体关怀和支持方式包括:
- 多陪伴和倾听: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感受,及时发现情绪变化。
- 鼓励参与家庭活动: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
- 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减轻生活压力,让老年人感到被关心和重视。
冬季特殊环境下的心理调适
针对冬季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包括:
- 室内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保持身体活力和心情舒畅。
- 冥想和深呼吸: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 培养室内兴趣:如阅读、园艺、手工艺等,转移对寒冷天气的注意力。
通过科学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可以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症状。专家建议,老年人应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散步、练太极拳等方式放松身心。同时,家人和护理人员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