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现八座古城遗址,千年文化脉络渐清晰
雄安新区发现八座古城遗址,千年文化脉络渐清晰
2024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雄安新区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化。
活动上,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经过7年的考古工作,雄安新区已确认发现8座古城遗址,这些遗址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丰富历史遗存,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8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南阳遗址、古贤遗址、城子遗址、雄州古城遗址、安州古城遗址、新安古城遗址、鄚州城遗址和古州城遗址。其中,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17年7月起,考古工作者对其展开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南阳遗址的考古发现尤为引人注目。遗址主体文化遗存为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主要由大小两座战国城址构成。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西宫”铜壶、“左征”“右征尹”铜壶盖、“易市”陶文陶片等重要文物,这些器物都显示出燕国器物的风格。特别是“易市”陶文陶片的发现,为确认南阳遗址可能是燕国都邑“临易”或“易”之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南阳遗址,其他古城遗址也各具特色。古州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两件罕见的唐代龙首,为研究我国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这些龙首与故宫宫殿屋檐上的黄色脊兽不同,为灰色,形象更加圆润、壮实、简洁生动。
自2017年5月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雄安新区进行全面的文物调查和勘察。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考古10项、基本建设考古23项,勘探面积达68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4000余件,确认不可移动文物263处。
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不仅注重传统方法,还创新性地采用了RTK布方、三维建模、航拍测绘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了信息提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河北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了考古记录的实时上传与共享,为数字化考古树立了典范。
在新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推进中,雄安新区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例如,启动区海岳大街原定规划线穿越南阳遗址保护范围,经过文物部门的建议,最终调整了路线设计,完全避让了南阳遗址。类似的做法在多个建设项目中得到实施,确保了重要遗址的安全。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雄安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正如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网信局局长边建国在活动开幕式上所说,雄安新区具有丰富的燕文化资源,需要京津冀三地高度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揭示雄安新区燕文化内涵和价值。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古城遗址将为世人展现更加完整的历史画卷,让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同时成为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古城。